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法律规定 |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有关案例 | ①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 ③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26万多元,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
(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材料一有关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为什么?
(2)请从“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材料二中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
【考点】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1)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26万多元。吴某等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
(2)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①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自由权。游客有进入景区观景的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②景区实行预约制,增加了一道进入景区的程序,给游客带来了不便。但是,这种举措有利于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
(2)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①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自由权。游客有进入景区观景的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②景区实行预约制,增加了一道进入景区的程序,给游客带来了不便。但是,这种举措有利于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0 4:0:2组卷:14引用:1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