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7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0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说说诗人笔下的白梅有哪些特征。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5/1/2 1:30:3组卷:32引用:3难度:0.5
  • 102.默写。
    (1)
     
    ,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2)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
    (3)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崔颢《黄鹤楼》)

    发布:2025/1/1 14:0:4组卷:13引用:1难度:0.8
  • 10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作者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
    (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塞上 义尽
    B.无与为乐者 有词
    C.相与步于中 若市
    D.竹柏影也 弥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划线句,注意其中加点字含义。
          黄门箸而叹,东坡已尽矣。
    (4)对【乙】【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中“亦”和“相与”点出苏、张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乙】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乙】【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诗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乙】文写景句则点染出一个
     
    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6)【乙】【丙】两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

    发布:2025/1/1 14:0:4组卷:46引用:2难度:0.4
  • 104.      现代文阅读。
    耳聪目明的背后
    赵君鹏
          ①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耳目聪明手足轻,应酬幽事未忘情。”耳聪目明、手脚灵活、兴趣广泛、感情丰富的背后,其实是完备的大脑功能。脑科学一直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近年来,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物体的颜色是由射入人眼的光波波长决定的,而光波是电磁波,不自带颜色,人眼却能够识别约100万种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③人类的大脑脑回多,如果平摊开来,其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它有大约14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约有1万个突触,形成庞大的互联网络,构成行为和认知的基础。人脑如同计算机一样,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在灵长类大脑的各个视觉脑区,科学家都发现了编码色彩的神经元。结合其他更高级脑区的功能,视觉大脑产生了对色调和亮度敏感的神经元反应,并组成一个复杂的神经计算网络,来编码外界的光线,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光学标签”,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能识别颜色,是因为大脑给不同波段的可见光信息设定了标签。
          ④出门忘记带钥匙,炒菜忘记放盐,提笔忘字,张口忘词……每个人都有过大脑不在线的经历。不要过于自责,在清醒的时候,大脑也会放空自己,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⑤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大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这一愿望。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清醒时,人类的大脑并不能持续思考,有时它会呈现离线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深度睡眠,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种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大脑处于放空状态时,大脑中的所有区域都在同时发出信息进行交流。或许这让大脑无法区别信号,从而不能报告精神状态。由此看来,睡眠和清醒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
          ⑥有什么方式让我们获得“最强大脑”呢?
          ⑦多读书。朗读可以强化大脑中主管语音的区域。即使默读,也对大脑有益,因为在人类视觉系统中,左枕颞皮层里有视觉词形区。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相对于图形等事物,文字对这块区域的刺激更加强烈。简单地说,提高读写能力有助于强化大脑中主管阅读的脑区联系。
          ⑧学音乐。研究表明,音乐演奏或歌唱可以提高大脑对言语信息的编码和整合能力,提高人们在噪声背景下的言语感知能力。
          ⑨睡眠充足。许多人坚持少睡,认为清醒的时候才能工作和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在睡眠时,大脑也在工作,许多谜题正是在睡梦中解开的。比如,发现化学分子式苯环的结构、制作元素周期表等。在睡眠中,大脑整理信息,巩固记忆,甚至可以发现清醒时无法发现的信息内在逻辑关系。有关睡眠的机理,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睡眠不是浪费时间,充足的睡眠有益于身心健康。
          ⑩作为人类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分,大脑结构精巧,功能复杂,而我们对人脑的认识相当有限。国际脑研究组织提议将21世纪称为“脑的世纪”,我国也将“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列入国家“攀登计划”。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关于大脑的秘密将被解开。
    (选自《知识窗》)(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
     

    (3)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由此看来,睡眠和清醒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
    (4)由本文可知,强化大脑能力的方法有
     
     
     

    发布:2025/1/1 8:0:2组卷:9引用:1难度:0.5
  • 105.阅读下列作品,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曾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
     
    (朝代)文学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
     
    ”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舍已三鼓矣
     

    欲远去
     

    (3)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D.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
    予欣然从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部作品所述事件均发生在元丰年间,中秋月夜之时。
    B.三部作品中,与作者同游之人是子由、怀民和老书生。
    C.三部作品都借月下自然美景,抒发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D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仕途不顺时的复杂情感。
    (6)【甲】词上阕“
     
    ”和“
     
    ”两个字,【乙】文末“
     
    ”一词,都可以看到诗人矛盾复杂的内心情感。
    (7)【丙】文中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注释,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笑”的原因。
     

     

    发布:2025/1/1 2:30:3组卷:37引用:1难度:0.2
  • 106.默写与运用。
    (1)会当凌绝顶,
     
     (《望岳》)
    (2)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3)
     
    ?心远地自偏。 (《饮酒》)
    (4)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深入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岳阳楼记》中“
     
     
    ”一句的内涵。

    发布:2025/1/1 2:30:3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10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15:30:3组卷:63引用:1难度:0.9
  • 108.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杜甫《春望》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句子是:
     
     

    (4)古诗文常用水和月这两个意象的组合营造韵味丰厚的意境。杜牧在《泊秦淮》中用“
     
    ”绘成一幅极其淡雅、迷蒙的水边夜色图。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发布:2024/12/31 10:30:4组卷:6引用:1难度:0.8
  • 10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chēng q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xīn huǒ)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因此,新时代青年也一定会不惧坎坷、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传承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发这样强烈的家国担当。
    (1)给这段文字中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①逻辑
     
    ②坎坷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ēng qǐ)
     
    ②(xīn huǒ)
     

    发布:2024/12/31 10:30:4组卷:8引用:1难度:0.8
  • 110.(三)阅读《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完成下列各题。
          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
        ①浩瀚宇宙,星辰万千,地球因能孕育生命而成为了其中特别的星球。然而研究表明,大约45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之时,熔岩横流,毒气弥漫,直到藻类生长,氮氧混合的大气层形成,生命才有了适宜的进化环境。那么地球是唯一一个拥有大气层的星球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发现,大约30到40亿年前,月球也曾拥有大气层。
          ②人们印象中的月球荒凉一片,毫无生气,没有大气层,只有山脉、高原、陨石坑、数不尽的岩屑和月尘。然而,NASA的最新研究表明,古代月球并不是这样,它也曾拥有大气层。
          ③古代火山活动喷出的气体在月球表面至少逗留了7000万年以上。彼时,超音速的狂风,在月球的岩浆海洋中掀起滔天巨浪,厚厚的金属大气层包裹着婴儿期的月球。
          ④大多数行星科学家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个与火星差不多大小的“原行星”与地球相撞。撞击将热量、熔浆糅合到行星碎片中,最后进入地球轨道,在绕行中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的月球。月球表面是一片深不见底、无边无际的岩浆,一场意外碰撞使得它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至2000摄氏度以上。在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科学家指出,远古月球不仅有岩浆海洋的热量,还会从地球和太阳上接受热辐射。月球在这种蒸发强度下形成了金属大气层,但辐射和热量蒸发了岩浆海洋中的发性金属原子,形成了厚度仅为地球大气层十分之一的月球大气层。
          ⑤远古月球就像在开派对的星球一样,浓厚的重金属元素到处都是,但却很快就土崩瓦解。对月球挥发性物质的探索,可能有助于获得地球形成的关键线索。在加州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凯文•赞尔认为,这层月球大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形成推论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值得研究和测试。
          ⑥据科学家研究,大约在35亿年前,月球的火山活动达到顶峰,金属大气层在这段时间中也最为活跃和厚重。在NASA的阿波罗15号和17号任务中,宇航员探索了月球上远古岩浆海洋的边界,并收集到了数十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石样本。样本显示,这些区域的岩石中含有气体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水、硫化物以及其他挥发性物质。NASA马歇尔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指出,尽管大部分气体已经消失在太空中,但相当一部分可能还积存于月球的两极。这意味着,如今人们看到的月球极地挥发物很可能源于婴儿期月球的内部。随后在7000万年的时间里,这层金属大气最终输送给了太空。
    ⑦可见,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哪些原因让科学家认为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

    发布:2024/12/31 8: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