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611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已完结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674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182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诵读古诗,要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感情。《关雎》中“①
     
    ,②
     
    ”写出男子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蒹葭》中“③
     
    ,宛在水中央”含蓄委婉地诉说了主人公绵远悠长的思念之情;《子衿》末句“④
     
    ,⑤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女子对恋人的思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与君离别意,⑥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
    (2)“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也可状物抒情。读《桃花源记》中“⑦
     
    ,⑧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让我们领略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读《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⑨
     
    ,⑩
     
    ”,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中水的清澈。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2引用:2难度:0.7
  • 1822.综合性学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广安也在为此开展各种庆祝活动,阳光中学学生会正准备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关于爱国的诗词。
    (2)请仿照示例,另外设计两个活动。
    示例:“我为祖国点赞”的征文比赛。
     
     

    (3)歌中唱道:“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广安是我们美丽的家,请你向来宾推荐一处广安美景或一种广安美食,并写出你的推荐词。(推荐词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语言得体)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67引用:5难度:0.9
  • 18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首联描绘出洞庭湖汪洋浩渺,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
    C.颈联由眼前景触发而来,以“无舟楫”为喻,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的现状。
    D.尾联巧用古语,另翻新意,直接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的心情。
    (2)“气云梦泽,波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气势?结合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9引用:3难度:0.5
  • 1824.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摘自歌曲《龙的传人》)【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 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0引用:4难度:0.5
  • 182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本诗标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B.首句“暗”字表达了喧嚣过后的宁静之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C.次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反衬诗人悠闲的心境。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0引用:4难度:0.5
  • 1826.按要求作文。
          母亲的唠唠叨叨如涓涓细流,父亲的只言片语如涓涓细流,老师的语重心长如涓涓细流,同学的适时提醒如涓涓细流,朋友的诤言规劝亦如涓涓细流……这些话语恰似流水,滋润你干涸的心灵,使你反思,促你成长。
    请以“涓涓细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2引用:3难度:0.5
  • 1827.阅读北宋•宋祁的《木兰花》,完成问题。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宋祁(998-1061),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木兰花:词牌名。这首词当时誉满词坛,作者因此被称为“红杏尚书”。②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③肯爱:岂肯吝惜。④且:暂且。
    (1)词的上片中概括诗人游春整体感受,并领起下文的一句是
     

    (2)“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极传神,试作赏析。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4引用:4难度:0.8
  • 182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孤灯小卷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1)通读全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孤灯 情节
    小时候
     
    倚在枕上看作文书或小人书
     
    宿舍后的路灯 夏夜熄灯后坐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的台阶上看书
    刚参加工作 床头台灯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
    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⑥段画线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的理解。
    (4)有人觉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文末两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64引用:2难度:0.3
  • 1829.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观众的“集体泪崩”:“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36引用:8难度:0.7
  • 1830.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
    孙建勇
          ①2012年4月9日早晨7:25,13岁的杰瑞米和同龄的强尼与校车司机伍德叔叔打过招呼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杰瑞米是卡车司机的儿子,强尼是外科医生的儿子,他们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的同一条街上。两人同班,又是好友,每天结伴乘坐“大鼻子”校车上学。
          ②像往常一样,16名学生全部到齐坐好后,司机伍德缓缓启动校车,沿着马路开往学校。一路上,车上16名学生很守纪律,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在第二排的杰瑞米时不时扭头欣赏窗外的景色,坐在第五排的强尼则在听音乐。伍德开车很稳,43岁的他已经有25年的驾龄,技术娴熟。
          ③7:35,校车过了第三街区,前面不远处就是教堂,再转一个弯儿就该到学校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意想不到的危险突然降临。如果不是杰瑞米的机警和沉着,那么,车上的1名司机和16名年仅十二三岁的学生,都将被死神拉进黑名单。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④7:37,那时,杰瑞米不经意地瞟了一眼驾驶座,不禁大吃一惊。他看见伍德叔叔情况异常:头靠椅背,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而校车则向左偏离方向,冲向教堂--这过程有5秒。见此情景,杰瑞米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这过程有3秒。杰瑞米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一下,两下,三下……车回原路。刹车,车停下,钥匙--这过程有8秒。
          ⑤这一切,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事后,人们发现,5秒、3秒、8秒,共计16秒,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迅捷、熟练,他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其年纪极不相称。
          ⑥千万别以为这是简单的16秒!前5秒,如果杰瑞米没有发现伍德异常,没有准确判断出校车已经失控,那么车上就没人意识到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校车将以60公里的时速撞上前面的教堂。中间3秒,如果杰瑞米被吓呆了,或者只知大叫“救命”而不知如何处置,错失关键3秒,校车也会撞上教堂。后面8秒,如果杰瑞米不懂驾驶、手忙脚乱,那么校车是撞墙还是翻覆,只有天知道。幸运的是,这些假设都被杰瑞米的快速反应否定了。
          ⑦把时间再拉回到现场。校车停下后,车内其他学生没有慌乱,没有乱跑乱叫。杰瑞米迅速跑回自己的座位,拿出手机,拨通报警电话,报告完车上发生的情况后,又到驾驶座旁边查看伍德的情况。伍德非常糟糕,一直翻着白眼,嘴里不断发出粗重的喘气声。这时,杰瑞米的好友强尼过来说:“快给他做CPR!我懂这个,杰瑞米,你帮我。”CPR是心肺复苏术的缩写。在杰瑞米的协助下,强尼解开伍德的上衣,熟练地进行胸部按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那时已经是7:51.经检查得知,伍德是心脏病突发。幸亏杰瑞米和强尼一直在做CPR,为后来的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⑧人们不禁要问,两个年仅13岁的小孩儿,在紧急关头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冷静而专业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⑨杰瑞米8岁时,他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卡车驾驶技术和汽车堆修技术;9岁时,杰瑞米对他父亲的卡车已经非常了解,并学会了驾驶,只是因为法定年龄未到而没有去考驾照。至于强尼,也是很早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医护知识和技巧,CPR的动作要领他在10岁那年就已经完全掌握。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他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之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起,杰瑞米和强尼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至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知识,曾是他们接受健康教育时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⑩对于杰瑞米和强尼的非凡举动,整个弥尔顿镇的居民都交口称赞,并联名要求华盛顿州政府嘉奖两位小英雄。比尔警官最有代表性,他自豪地说:“杰瑞米和强尼是整个弥尔顿的骄傲,是当今美国孩子的典范。
    (选自《读者》2013年4月期,有删改)(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请说说第④段中一系列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⑥段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段议论,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杰瑞米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5)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4引用:6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