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635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已完结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737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185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
    舒州酬别侍御
    【唐】顾非熊
    故交他郡见,下马失愁容。
    执手向残日,分襟在晚钟。
    乡心随皖水,客路过庐峰。
    众惜君材器,何为滞所从。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45引用:2难度:0.9
  • 1852.下列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62引用:2难度:0.7
  • 185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卖油翁虽人微言轻,但坚持酌油,最终热能生巧;《台阶》中的“父亲”虽经冬历暑,但坚持初心,最终实现梦想;刘子旭,虽身体残缺,但坚持热爱,最终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冠;中国,虽疫情围困,但坚持清零,最终必能迎来胜利曙光……
    请以“坚持 __________”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横线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的作文题目上;
    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泄露自己的校名、人名、地名等信息。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7引用:3难度:0.6
  • 1854.阅读下列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平凡、真实,却因为某一件事,某一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们感动与思考。就像临终前送香油鸡蛋的老王,历尽艰辛建成台阶的父亲,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的阿长……他们都是“小人物”,平凡普通,不起眼,但是只要你用心关注,你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小人物”,以“平凡中的光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为记叙文,文中要有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不得抄袭套作;(4)字数不少于600字。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8引用:3难度:0.5
  • 1855.题目:把我说给你听
    ㅤㅤ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8引用:3难度:0.8
  • 1856.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础,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八(1)班准备开展一次“我爱中华诗词”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6引用:3难度:0.6
  • 1857.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63引用:2难度:0.8
  • 185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如今,这种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起兴,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这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百度词条)      材料二:我国当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为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主要构成如图所示。在吸收炭汇方面,农林业吸收炭汇年约8亿吨到10亿吨,仅相当于排放量的7%左右。未来随着新增林地面积潜力的减少,主要依靠加强林地管理增加森林蓄积量。

    (2021.3新华网删改)      材料三:2020年,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专家指出,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方案,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在碳达峰路上,中国主要以减污带动降碳;未来向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中,将逐步过渡到以降碳为主带动减污,强化减污与降碳的相互促进。因此,我国要实现“碳中和”,一方面需要实现温室气体的深度减排,一方面需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抵消剩余排放量。这两个方面,【甲】是关键,尤其是要【乙】
    (2022.2.23澎湃网)      材料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减排速度和力度要远超发达国家。中国必须用30年时间完成发达经济体60年完成的任务。其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高碳锁定效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要障碍。中国煤炭占能源总消耗的57.7%,即使煤炭消费量占比到2025年有望下降到52%,但该能源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也带来较大减排压力。当前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65%,且单位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当然,核心技术缺乏也是我国面对的挑战。尽管中国在风电、光伏等领域已具备一定市场与优势,但轴承、变流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难关还未攻克;在高性能电池材料、氢动力和生物燃料、绿色船舶等前瞻性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最后,实现碳中和还将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据测算,未来3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至138万亿元。
    (2021.7.5 旗帜网 有删改)(1)阅读材料二和三,在材料三中【甲】【乙】两处所填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甲】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 【乙】减少能源相关的排放量
    B.【甲】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 【乙】植树造林、增加炭汇
    C.【甲】减少能源相关的排放量 【乙】减少工业生产的排放量
    D.【甲】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乙】强化减污与降碳的促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生活方式。
    B.中国承诺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表,“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目标,比较而言,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容易得多。
    C.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了生产生活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成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障碍。
    D.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就必须加快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此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
    (3)结合材料,说说我国要实现“碳中和”,在国家和公民层面各要采取哪些措施?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39引用:4难度:0.3
  • 185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   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7引用:3难度:0.3
  • 186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45引用:4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