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635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 |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737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18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B.颈联转入议论,诗人正式向张丞相表白自己心事。
C.尾联巧妙借用典故,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4引用:3难度:0.41862.学习了课文《邓稼先》《说和做》两篇文章,同学们深深地为邓稼先和闻一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请根据所学课文内容,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选出合适的词语组成上联,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词语】:创奇迹 赤子情 隐姓埋名 两弹一星 鞠躬尽瘁 两弹元勋
上联:邓稼先
下联:闻一多呕心沥血唐诗杂论凝硕果。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0引用:4难度:0.9186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 。人生如茶,有时 也是一种成全。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53引用:5难度:0.9186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老先生为学生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____,治事应持____,行文当如____,读书当学____。”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儒家之忠诚
②纵横家之灵活
③墨家之兼爱
④法家之严明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44引用:2难度:0.71865.史铁生的母亲把爱藏在“悄悄”里,《散步》一文中的奶奶把爱藏在“小路”里,冰心的母亲把爱藏在无声的“隐蔽”里,万物皆有自己的言语,岁月的暖漫过每一缕光阴,爱的痕迹深藏其中。
请以“藏在 _____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8引用:6难度:0.51866.根据语境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我梦想:来到海边的沙滩,从波涛的澎湃中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我梦想: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22引用:3难度:0.81867.名著阅读。
有人认为,文学要有所担当,“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期的精神路标,其厚重感与担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生命力。
当你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定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谈谈。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4引用:5难度:0.9186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①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②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③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节。)【注】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春秋:年纪。③卫律:汉朝使臣,后降于匈奴。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使匈奴,明年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 C.与武决去 决:绝交 D.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凡:共,总共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A.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和李陵起先都任待中一职,李陵投降后,因愧不敢去见苏武。
B.李陵认为君既不义则臣不必尽忠,苏武认为全家蒙愿于汉帝,需以死相报。
C.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坚决不肯投降。
D.李陵折服于苏武的大义凛然,泪流满面,认为自己与卫律都是有罪之人。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49引用:4难度:0.718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①“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②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③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④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⑤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
⑥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
⑦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⑧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⑨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⑩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⑪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⑫“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⑬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⑭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⑮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⑯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⑰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⑱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⑲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芦苇”为线索,记录了“我”四次在奥森公园见到芦苇的场景。
B.第③段运用插叙,交待了表姐的身份、出生地、年龄、生活经历及职业。
C.作者第二次去看芦苇时,它的花穗已经绽开了,枝叶变成了明亮的黄色。
D.表姐喜欢芦苇,幼年时就开始接触芦苇,她实地接触了不同季节的芦苇。
(2)如何理解文章第⑱段中,作者说眼前的芦苇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赏析加点词)
②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赏析句子)
(4)文章尾段运用“我看见……我看见……我也看见……”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结合课文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表姐为什么“最喜欢芦苇”。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8引用:3难度:0.4187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是树的手指
朱成玉 ①16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校园,倔强地去社会上闯荡,却屡屡碰壁,像一颗小核桃,被一面墙弹回来,又弹到另一面墙上。那时候,感觉生命为我预支了好多年的雨,整个世界阴雨连绵,看不到一点儿晴天的迹象。
②我热衷于写诗,疯狂地,没日没夜地写,越写越晦暗,渐渐地走入了死胡同。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给自己写的诗都配上画,我就去报了一个绘画班。
③绘画班的老师是个道骨仙风般的老人,他看出我萎靡的状态,对我说:“去画一画那棵秋天的树吧,一天一幅。”
④我按照老师说的做了。
⑤几天后,老师问我:“眼前的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吗?”
⑥我说:“是的。”
⑦“不!”老师说,“今天的树比昨天少了一枚叶子,或者,今天的树上停过一只鸟,这都是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
⑧“那么,假如有一天叶子都掉光了,你会说它们枯死了吗?”老师继续问道。
⑨“当然不,”我说,“春天的时候,它们依然会重新发芽。”
⑩老师强调:“不论将来,只说眼前,任何一棵树在春天都会被认为是涅槃重生,可若只看眼下,你觉得它是不是枯死的?”
⑪“这个真不好说,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丝绿色,叶子掉光了,说它枯死,似乎也可以。”
⑫“可是,还有鸟落在树上,不是吗?鸟也是树的一部分!有鸟在,我们就不能叫它枯树。”
⑬“那么,假如所有的鸟都绕过它,不再落在上面呢?”
⑭“那也不能叫它枯树,因为还有风!风也是树的一部分,风是一棵树最敏感的手指,它可以抓住希望。”
⑮“假如风也睡着了呢?”
⑯“那也无妨,不是还有月亮嘛!人,总有办法,总是会找到一个角度。让月亮落到那树梢上。只要你愿意,那月亮总会落到心里,总会让那个希望不灭。”
⑰老师的这一套理论,当时我并没有觉得可以用来指引自己的心灵,只是觉得新奇罢了。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可是命途多舛,中年的时候遭遇下岗一一这人生的又一道坎儿横亘在眼前,尽管充满悲伤,但不至于慌乱,自己给自己的劝慰就是,一切都交给时间吧,时间是一副良药,可以把不幸变成万幸。
⑱朋友开导我说:“一条路没有走通,不必懊悔,那或许只是意味着这条路本来就无法通往你要的幸福。另起一行,重新起步,才能真正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自黑永远是安慰别人最好的方法,他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家才一本,我家那可是‘藏经阁’啊!”这些宽慰总能让我醍醐灌顶——已然是深渊,又何惧它再往下沉去几个光年。这时候再想到老师的那些话,我便豁然开朗一一只要风还在,那树就是活着的。想起这些年的那些事,我心里满满的感动:生死一线的时候,妻子舍命挡刀;抢救室的外面,亲人和朋友们的祈祷;感情危机时,母亲小心翼翼地开导,以及父亲躲在门口焦急地偷听;事业受挫时,朋友一句“大鹅已备好,能饮一杯无”……这不都是围绕在我身边的风吗?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
⑲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从祖母开始,一直守护着它。那伟岸的躯干,为我们铺设了一地绿荫。在穷苦的日子里,我们总是靠着上面的几颗果子打打牙祭,冲淡一下日子里的苦涩。那是穷人家的树,我们唯一的富有。苦的时候,它缩紧肋骨,也要为我们结出几颗甜来。
⑳我在树下,闻到的不只是树上花的香气、果的甜蜜,还有绵延不止的,祖母和母亲,爱的芬芳。在我看来,这棵树就是家和日子的象征,祖母和母亲,用她们母性的风,扇动着温暖和爱,并把它们缠绕在家的四周,一圈又一圈。不管家多么破旧,日子多么贫困,有风在,活着的滋味就在。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我将近五十圈的年轮,足以形成一个漩涡,将我卷入一个叫幸福的巢穴。
(选自《青年文摘》2021年第2期)(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社会上闯荡屡屡碰壁,为此报了一个绘画班寻求慰藉。
B.第⑧自然段提到的“藏经阁”是朋友的自黑,目的是安慰作者。
C.第⑱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对前文内容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D.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道来,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
(2)依据文本,简要概括作者心理变化。(每处不超过4个字)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赏析加点词)
②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末尾为什么要加以叙述老家院子树以及祖母和母亲的故事。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愿成风,也愿为树”的理解。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89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