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2427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 |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1073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1921.按要求作文。
动画片《百变马丁》讲述了一个7岁男孩马丁的故事。每天早上醒来后,马丁都会变身为一个新的角色从而开启全新的一天。这些角色既可能是现实中各种行业、身份、年龄的人,比如工人、农民、教授、探险家,也可能是想象中的国王、超人、会喷火的小龙人甚至外星人等。假如有一天你也拥有了马丁的变身技能,你会变成谁?在这一天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以“早晨,我睁开了眼,天哪!我变成了……”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20引用:5难度:0.31922.作文。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请以“我也了不起”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3引用:4难度:0.5192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26引用:1难度:0.81924.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回答各题。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④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①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⑤开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②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⑦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1)对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没有作阐释的一项是
A.人生之路漫长,保存实力,成年后才能有后劲
B.人生如同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由于没有保存体力,往往最终输掉比赛。
C.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与老师的教授方法有关,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
D.儿童期晚接触知识有助于贮存想象力,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活动
(2)作者认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3)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
②
(4)“金溪平民方仲永,未曾见笔纸,五岁便能出口成章,人人惊叹称其神童。其父遂带其四处拜访显贵,不让方仲永学习,到成年时,仲永资质平平,和普通人一样了。”此则材料是否适合做本文的论据材料?请谈谈理由。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35引用:3难度:0.81925.古诗词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15引用:2难度:0.41926.根据要求作文。
ㅤㅤ请以“这一路,我感受到了_____”为题目,写一篇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经验、见闻、感受或认识为内容的作文。
ㅤㅤ要求:
①请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真事,抒真情。
③文体不限,立意自定,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3引用:4难度:0.5192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7引用:2难度:0.81928.阅读《病毒是如何危害健康的》一文,回答问题。
病毒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①“SARS”病毒过后,人们一提到病毒就为之色变,可见病毒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多大的恐惧感。其实每种病毒只要我们真正了解了它,就会战胜它,病毒也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了。那么病毒究竟是什么?它的存在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呢?
②病毒是一个小颗粒,这个小颗粒共有2层:外边一层是蛋白层,蛋白层里边裹着一层核酸分子,像把守大门的2个士兵,而且每个士兵的职责各有分工。蛋白层不但要保护病毒,还要选择病毒寄生的细胞,核酸分子则像一台计算机,把病毒繁殖后代的全部信息储存记录下来。
③那么,病毒这个小颗粒究竟是怎样生存的呢?原来,通过自然选择,病毒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新陈代谢方式。它先找一个其他的生物细胞,我们称之为“寄主”,进入寄主身体后它开始借用寄主的酶系统,为自己服务:先命令酶系统合成病毒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再命令寄主把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改造成新的病毒颗粒;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病毒把寄主分解消灭并一脚踢开,同时把数以千计的新造病毒放出来,这些病毒又按同样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
④为什么病毒一定要找一个寄主才能生活,它不能独立生存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生物存活于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当新陈代谢终止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新陈代谢是生物靠自身体内一系列酶的工作来完成的,一切能够独立生活的生物都有自己的一套酶系统,可是病毒没有,它只有去寻找一个新的生物细胞,再去依靠这个细胞的酶来进行新陈代谢。
⑤既然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培养大量的病毒用来研究抗病毒的疫苗的呢?他们先把受过精的鸡蛋孵化5~10天,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把这个鸡蛋敲掉一小块蛋壳,再把需要的病毒从这个小孔送进鸡蛋里,用石蜡封好开口,继续孵化。这样就为病毒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大量的病毒就繁殖出来。预防天花、流感和其他一些病毒的疫苗就是通过这种鸡胚培养法生产出来的。
⑥因为病毒能够在许多生物的细胞内生存,所以我们可以按细胞的种类给病毒分类。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在细菌(一个细菌为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即吃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
⑦经过统计,人类传染病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像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甚至流感,这些人类常见病都是因为病毒张狂肆虐所造成的。
⑧在彻底地分析了病毒之后,我们知道避免病毒侵害首当其冲的是斩除病毒寄生的环境根源,让病毒真正地远离我们人类。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有删改)(1)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文中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⑥段加点词语“许多”能否删除?为什么?
(4)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到远离病毒?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96引用:5难度:0.7192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②,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节选自《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信宿:连住两夜。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悉如外人
②具答之
③陆行六七里
④遂缘小溪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曳 舟 不 得 进 陆 行 六 七 里 止 药 师 寺
(3)翻译下面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4)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5)根据两文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不少于两点)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0引用:2难度:0.7193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到楚地游览一事。
B.颈联中诗人以静观的视角,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
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
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2)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炼字”即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中“随”和“入”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请你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35引用:4难度: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