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2925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 |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1267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2061.阅读《逢入京使》,完成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眼前之景,“故园”指位于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方向。
B.三四句写出了诗人和返京使者相逢时,彼此行色匆匆的口气。
C.“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存在明显矛盾。
D.本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语言平实,用语自然且含蓄凝练。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15引用:2难度:0.52062.综合读写。
学了第一单元,也许你就能发现伟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不敢说这些人妇①______(A、儒 B、孺)皆知,但是你看——邓稼先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身先士卒,作为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新中国的勋章上。再看闻一多,对待学问,先生目不窥园,兀兀穷年,沥尽心②血(A、xuè B、xuĕ),著成学术大作;在【甲】______(A迭起 B叠起 )的革命中,先生以生命为代价反对独裁——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那【乙】_______(A深宵 B深霄)中的身影仿佛还在我们的眼前,他那高尚的人格至今闪耀在史册间。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那就请他读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贴,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无可替代的强大的一个热源。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3)划横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
②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
③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②①③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7206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17引用:2难度:0.92064.小作文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节选自《社戏》
选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描月夜行船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同时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强景物描写的效果。
请你选一处喜爱的景物,模仿以上写法进行描写,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76引用:4难度:0.32065.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到了南长街口上,祥子乘着拐弯儿的机会,向后溜了一眼,那个人还跟着呢。他几乎忘了地上的雪,脚底下加了劲。直长而白亮的路,只有些冷冷的灯光……一气跑到北口,自行车还跟着呢!他进了小胡同,还跟着!出了胡同,还跟着!
(《骆驼祥子》) 这个人是谁?他一直跟着祥子,后来他对祥子做了什么事?请简述。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3引用:2难度:0.7206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24引用:10难度:0.52067.阅读文字,然后作文。
时光悠悠,往事如流水,人生道路再续春秋;该留的谁也无法带走,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
追忆过往,竟是什么也记不清了。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翻开旧日的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着情深意切的痕迹。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去,旧时的回忆依旧会留下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
请以“时光的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⑤不得抄袭。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47引用:4难度:0.5206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它的作者李白是盛唐诗人,和杜牧并称“李杜”。
B.这首诗通过对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C.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D.“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2)请以此诗为例,说说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7引用:1难度:0.520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扑哧”等。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且精确的修辞,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比如,yyds(永远的神)和绝绝子(绝了)都是网络热词(网络行话),其二者所代表的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表达形式,导致了当下网民文学失语症的产生。“文学失语”(“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并非由病变导致,在某些场景中,“文字失语者”可以进行正常表达;而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他们就会“死机”。
④或许生活中,你面对想赞叹的事物,除了“yyds”就不知如何开口;欲细细描摹心之所想时,却发觉万物皆可“绝绝子”。那么,你可能就患上了文学失语症。正如网友所说,“有时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⑤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新词句、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⑥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⑦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 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表达简洁生动,意味深长,多彩生活必须通过多样的表达,才能折射出多重情感。
B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是创作诗句。
C.从增量上来看,被偏爱的网络语言等已经有了新的迅猛增加。
D.一些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和复杂,展现出文化与生活的矛盾。
(2)面对网络语言风靡这一现象,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请结合文章阐述。
(3)结合文章,说说“文学失语症”有哪些症状。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3207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