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更新中
中考模拟 分类汇编 专项突破
浏览次数:112 更新:2025年04月27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115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711.阅读《黄鹤楼》,回答以下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发布:2024/12/15 18:30:2组卷:413引用:16难度:0.7
  • 27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18:0:2组卷:63引用:5难度:0.5
  • 2713.课文《沁园春•雪》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并融情于景,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请你任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融入自己的心情,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发布:2024/12/15 17:0:1组卷:59引用:5难度:0.8
  • 2714.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野发而幽香 芳:香气
    D.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2)下面句子中的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行者休于树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C.滁人游和太守宴这两幅图画中,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经出现了多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发布:2024/12/15 17:0:1组卷:434引用:2难度:0.7
  • 2715.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请用几个词语概括。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3)选文插叙了小茅屋的来历,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势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C.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一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所以他们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D.本文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朴实民风。

    发布:2024/12/15 16:30:6组卷:48引用:4难度:0.7
  • 271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勒兵:操练士兵。②末:解决问题的下策。③夫椒:地名。④保栖:退守。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杂然而前 陈:陈列
    ②往来而不 绝:隔绝
    ③云归而岩穴 暝:昏暗
    ④且以 报:报答
    ⑤越欲先吴未发往 伐:讨伐
    兴师 遂:于是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2)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B.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C.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D.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甲文第二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太守因何而醉?
    ②乙文中越王为什么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用原文回答)

    发布:2024/12/15 16:0:1组卷:889引用:3难度:0.7
  • 2717.宇涵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书法作品,请你仔细观察,思考:按照书体产生的时间先后,离现在最远和最近的两幅是(  )

    发布:2024/12/15 15:30:1组卷:166引用:2难度:0.8
  • 27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14:30:2组卷:761引用:3难度:0.8
  • 2719.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结尾预言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得胜利,请阅读以下三个选段,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
    【选段一】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注:指泸定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选段二】一个眼光明亮的少年,嘴上还没有长毛,他站起来宣布:“我只有一句话要说。白军到甘肃的一个村子中来时,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给他吃的,没有人要参加。但是红军来时,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委员会来帮助我们,青年人都志愿参军。我们红军就是人民,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
    【选段三】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

    发布:2024/12/15 14:30:2组卷:97引用:4难度:0.6
  • 2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祗辱于奴隶人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B.求其能千里也/尔敢轻吾射
    C.食之不能其材/林水源
    D.鸣之不能通其意/乃记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B.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发布:2024/12/15 14:0:2组卷:139引用:3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