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原创 已完结
中考备考、热点专题、命题分析、模拟训练
浏览次数:7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更新中
中考模拟 分类汇编 专项突破
浏览次数:855 更新:2025年04月28日
  • 501.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情 感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41引用:12难度:0.7
  • 502.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面选段为何满子的奶奶画了一张像,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2)说说下面句子的作用。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4)下面句子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3引用:3难度:0.5
  • 503.奥楚蔑洛夫虽然变来变去,但变中又有不变,他不变的是什么?从他的变与不变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3引用:2难度:0.7
  • 504.阅读下面语段,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内容。
          品读经典,感悟百态人生。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让我们感慨沙皇专制制度下
     
    (填作品人物)媚上欺下、卑躬屈膝的嘴脸;品朱自清的《
     
    》,在父亲爬月台送儿子的平凡小事中体悟父爱如山,细腻感人;阅唐代文人
     
    (填作者)的《小石潭记》,感受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与凄苦。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4引用:3难度:0.7
  • 505.阅读(甲)(乙)两选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是亦不可以 转转不(《河中石兽》)
    B.此之谓失本心 回也不改乐(《(论语)十二章》)
    C.万事莫贵 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子 既加(《送东阳马生序》)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5
  • 506.阅读下面的语段,联系《溜索》全文,回答问题。
          万史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钩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1)选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507.《溜索》中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路引领:
          勾画出描写牛的语段,体会牛在险恶环境下的恐惧;结合环境描写、“我”的表现、首领及汉子们的表现,综合分析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内容。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2引用:2难度:0.7
  • 50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ㅤㅤ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ㅤㅤ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ㅤㅤ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ㅤㅤ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ㅤㅤ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ㅤㅤ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ㅤㅤ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ㅤㅤ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C.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2)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文中句子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修辞角度)
    ②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赏析加点字)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5)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65引用:3难度:0.5
  • 509.阅读下面《骆驼祥子》片段,回答问题。
    “动手没你的,我先告诉你,外边还有一大帮人呢!快着,拿钱!我看面子,你别不知好歹!”A的眼神非常的难看了。
    “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
    “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A摇了摇头,似有无限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我看看!”A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
          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
    (1)选段中的A是谁?他怎么把祥子辛辛苦苦存的钱敲诈走的?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94引用:4难度:0.6
  • 510.作文。
    ㅤㅤ朱德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说,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自己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时写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增加勇气了。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会有那么一些人,教给我们经验,给我们以勇气,激起我们心中的那股劲。
    ㅤㅤ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您激起我心中的那股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7引用:4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