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1067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33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771.请把下列词语工整地抄写下来,本课所有的书写都要以这个为标准哦!
瞬息 怀恋 涉足 萋萋 幽寂 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5引用:2难度:0.977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2)请谈谈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严于律己的?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感慨良多?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6引用:3难度:0.577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
C.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D.俟其欣悦(俟:等待)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色愈恭,礼愈至”中,两个“愈”字有何表达效果?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7引用:2难度:0.477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2020年2月13日,援鄂医生赵春光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惟愿我父我母,衣暖,食饱,寝安,身健。儿在他乡,亦当自顾,父母无以为念。时时戎马未歇肩,不惧坎坷不惧难,为有牺牲多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封饱含爱国之心、亲情之恋的家书,当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出,而是在作者完成任务返湘后才公之于众。赵春光说,到武汉后由于疫情严峻,不知自己能否顺利回家,所以留书一封,以防不测,以告父母。
请你就这则材料写下自己的评论,不超过30字。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3引用:2难度:0.8775.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简要概括喜爱的原因。
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7引用:3难度:0.8776.《爱莲说》一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11引用:2难度:0.477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独树的追求
杨勃森
①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②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俨然一片葱茏挺秀的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折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灵。
③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结束那难挨的孤独和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和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识地编织着每一条新的根,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关,于是便在生命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环。人们便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为它盖起围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④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
⑤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残阳如血,泼洒下来,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滩上闪出一丝苍翠。
⑥我们跳下车,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伤口仍然呈焦糊状。他那粗糙的躯体一半横陈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那倒地的一半几乎与黄土地的砂石融为一体。原本的枝头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扬向上擎着几多苍翠。它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地面。在褐黄和血红的烘托渲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和惨烈。
⑦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为保护人类及一些高贵的树种抵御着风沙。然而,它在人们的眼中是低贱的,或者人们为满足一点点的贪欲,或者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目的——当柴烧,它们被一批一批地砍伐。胡杨林变得稀疏了,在风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这棵身经百战、历经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吧。
⑧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
⑨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更有价值,更完美。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⑩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预料,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社区》2010年第8期)
(1)仔细阅读全文,把表格补充完整。对象 生长地 外形特点 带给人的感受 大榕树 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① 给人以新奇的愉悦 胡杨 ② 遭过雷击,伤口呈焦糊状,躯体粗糙残缺,根几乎全不裸露出地面 ③ 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7引用:2难度:0.377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乡人驱赶着赶集的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cù)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 bá)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__________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 zhú)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__________ 下沉重的粮包,纤(qiā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__________: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街上行人磨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__________。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簇(cù)拥
B.跋(bá)涉
C.舳(zhú)舻
D.纤(qiān)夫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枢纽
B.宛如
C.磨肩接踵
D.络绎不绝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调剂 卸 称赞 无所不备 B.调剂 搬 称道 无所不包 C.调节 卸 称道 无所不备 D.调节 搬 称赞 无所不包
A.乡人驱赶着赶集的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B.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C.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D.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4引用:3难度:0.7779.选出理解《鱼我所欲也》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593引用:3难度:0.7780.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背阴杏花努力开
(刘景江)
①一楼的李先生每天任务有三:吃饭、睡觉、侍弄花。他今年八十有五了,尤其对花草情有独钟。我曾疑心他是当今的灌园叟,也晚逢仙女了。六年前,他把亲友送给的两株杏树苗,分别栽进了楼南侧的小院里和楼北侧的花池中。奇怪的是,几年后,两株树却相差悬殊。小院的那杯已高过我家三楼,而花池的那棵才到二楼。
②今晨我看书倦了,偶向外一望,惊喜地发现小院的这株杏树开花了!虽初开,花朵不多,但观之令人振奋。我又好奇地走到北阳台看看楼北侧花池中的那株开了没有,结果却令人失望:树枝直立,在寒风中瑟缩抖动着,花苞一个也没有。同样的树苗,同时的栽种,结果差别竟如此大。楼南侧的这株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又有楼房为它遮挡西北的寒风;而楼北侧花池的那株,一天只有下午才能见一点儿可怜的夕照,大多的时间都生活在背阴中。它们仗一楼之隔,而命运竟如此不同,我不禁想起了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诗句。
③再细心观察,发现楼南侧小院里的那树杏花:有的花开正艳,有的花开方半,有的尚处蓓蕾中。遗憾的是不等我一饱眼福,没几天,一树繁花竟谢了,只剩了几朵残白小花,粉红浓艳、芳香迷人的美景化作了记忆。
④正当我心情郁闷,“常恨春归无觅处”,惆怅之时,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何时,楼北侧花池的那株杏树开花了,零星几朵,在树尖上,远远望去,像海上夜航远处的灯塔。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一个个花苞陆续长出,次第开放,没过儿天,已经是繁花满枝了。驻足观赏,每朵花的花瓣花蕊似乎都是一个小精灵,在微风中抖动着,朝气蓬勃,呼蜂引蝶,嗡嗡嘤嘤,好不热闹。我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⑤盛开了十几天后,个别的花瓣才依依不舍地谢了。正因为经历了北风、寒冷、无光、背阴的磨难,她才有了菊花的刚毅,松柏的坚强。
⑥我站在这棵杏树面前,久久不愿离去……
(乙)紫藤萝瀑布(节选)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②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③“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④“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⑤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紫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得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阅读(甲)文简要概括“我”对楼北侧花池中那树杏花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失望→②
(2)从(甲)文通篇来看,选文在写“背阴杏花”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乙)文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的?
(4)根据提示,按要求品味下面两个句子。
①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结合加点字,说说句子的含义)发布:2024/12/26 23:30:2组卷:6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