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6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5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月亮村的月亮
吴小军 (1)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前几天突然接到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决定,趁着中秋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就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来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
(2)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
(3)“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
(4)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
(5)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
(6)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
(7)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月亮村全村一个姓,祠堂也是全村共有的,很有年份的,老人说是明朝还是清朝建的。马头墙、碉楼、风水墙。两侧各有一棵大榕树,盘根错节,枝叶婆娑,千丝万缕的气根垂下来,更见沧桑。每棵树下还存着香案,是拜树伯公的。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庙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
(8)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
(9)“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
(10)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
(11)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有几千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
(12)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
(13)“爸,你这是干啥呀?”
(14)“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村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
(15)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
(16)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
(17)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
(18)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
(19)月亮不由泪流满面。
(有删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从描写角度)
②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从修辞方法角度)
(3)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月亮、广发、兴利、秋英等说说你的心里话。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5引用:3难度:0.6852.改写。
ㅤㅤ中国古典诗词曲的许多作品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戏剧意味,有的只要稍加改动,就成为很不错的戏剧小品,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被人改成一个戏剧小品:(清明时节,雨纷纷) ——交代时间和舞台布景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神态和问话 牧童(遥指):“杏花村!” ——动作和对话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3引用:2难度:0.785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23引用:3难度:0.9854.古诗词赏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人物?
(2)请结合颔联、颈联,通过画面想象,描绘你眼中的山林之景。
(3)结合王维的生平,你认为诗人在此诗中想表达什么情感?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3引用:2难度:0.2855.生活中,寻常小事也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一路上的惊心动魄,那一路上的风光旖旎,那一路上的自我砥砺,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在遥远的记忆里,成为支持我一往无前的力量。
请以“那件事激励着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班级名。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0引用:6难度:0.585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8857.阅读甲、乙、丙三文,完成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闰月,权亲攻皖城。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荐甘宁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窃:私下里,私自。②拔:攻下;攻取。③缘:攀援。④张辽:曹军将领。
【丙】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诸将欲作土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但当涉猎
②鲁肃过寻阳
③释担而立
④睨之
⑤权从之
⑥闻城已拔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③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4)【甲】文中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丙】文《卖油翁》对你又有何启发?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26引用:4难度:0.785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概括选文中写到的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3)从文段中找出一处对叶圣陶先生细节描写的地方并简要分析。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6859.学习《己亥杂诗(其五)》。
(一)整体感悟。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2)本诗“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采用了
(二)品读诗句,按要求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后两句实际上是诗人自吐心曲,自己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升迁的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己亥杂诗(其五)》中,表现诗人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6引用:3难度:0.3860.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快阁的紫藤花 细雨蒙蒙,百花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得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蕊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无怪野蜂散尽了。
我们在架下的石凳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我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引出下文的记叙的?
(2)从文中找出表述作者更爱那架青莲色紫藤的原因的语句。
(3)第三段中作者谈及前两次去快阁,其目的是什么?
(4)那一架白色的紫藤和那一架青莲色的紫藤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作者更喜欢那一架花已谢了的青莲色的紫藤?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