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菁优网 已完结
分阶训练 循序渐进 单元测试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307 更新:2024年09月06日
菁优网 已完结
夯实基础 活学活用 人教部编版
浏览次数:181 更新:2024年09月06日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11 2:0:8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师长卖马
    徐全庆
          马队无精打采地向前走,全无一点战马的威风。也难怪,人每天都只能吃半饱,哪有粮草喂马呢?赶马的司务长也是垂头丧气的样子,步伐显得十分沉重。
          师长喊住司务长,说,怎么,舍不得这些马?
          司务长点点头,说,它们可都是咱们的宝贝呀。
          可咱们也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过年呀?抓紧时间把它们全卖了。师长这样说时,语气非常坚定。
          司务长应了一声,继续往前走。师长柔柔的目光抚摸着那些马儿,突然,他又喊住司务长,问,怎么只有十二匹马,我那匹白马呢?
          司务长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师长,说,咱总得留一匹马呀。再说了,那匹白马可是立过无数战功的呀,还救过您的命呢,求求您留下它吧。
          胡闹。师长的脸严肃起来,指着那十二匹马说,它们哪个没立过战功,单单留下我的马,其他人怎么想呀?拉去一起卖了。这是命令。
          太阳落山时,司务长回来了,十三匹马卖掉了十二匹,只有师长的白马没有卖掉。师长疑惑地望着司务长,问,这匹马会没人要?
          没有人肯买我有什么办法?司务长不看师长,低着头嘟囔道。
          明天再去卖。师长说,语气十分坚定。
          第二天仍没有卖掉。
          第三天也没有。
          师长纳闷。司务长再去卖马时,师长就偷偷地跟着。有人问价钱,司务长没好气地说,两千块。那人摇摇头,走了。师长走过去,盯着司务长说,两千块,你以为你卖汽车呢?再有人来买,只准要六百,多一个子儿都不行。师长说完,又狠狠瞪了司务长一眼,才转身离去。
          晚上,司务长又把那匹马牵回来了。司务长说,六百也卖不掉。
          师长说,明天再去,卖五百。
          可仍然没有卖掉。
          价钱一降再降,可那匹马却一直没有卖掉。
          就有人议论,说师长并不是真的想卖马,只是做个样子。
          师长生气了,亲自去卖马。
          师长牵着白马站在路边。很多人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可没有一个人买马。师长更加疑惑。
          这时,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商人走过来,师长拦住他问,买马吗?那人打量了一下师长,又打量了一下白马,问,多少钱?
          二百块。师长说。
          二百?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么好的马只卖二百?我买了。那人说着连忙掏钱,可却发现没有带钱,满脸遗憾地说,我身上只带了一点零钱。
          师长问,零钱有多少?
          只有三十多块钱。
          行,卖给你了。师长说着把马缰绳递给那人。
          那人一脸惊喜,连忙把一把零钱塞到师长手中,抓过马缰绳就要走。
          站住。躲在一边的司务长跑过来,大喝了一声。
          那人吓得一哆嗦,马缰绳掉在地上。司务长说,你知道这是谁的马吗?这是我们彭雪枫师长的马,彭师长还得靠它打鬼子呢,你怎么舍得买彭师长的马?
          那人望着师长,问,您就是曾经驻守在河南桐柏山下的彭雪枫师长?
          师长点点头。
          那人把马缰绳递给彭雪枫,您怎么可以没有马呢?这马我不能买。
          彭雪枫把马缰绳又塞到那人手中,说,这马已经卖给你了,我再把它要回来,那我彭雪枫成什么人了?彭雪枫说完,快速离开了。
          第二天天刚亮,彭雪枫突然听到一阵战马嘶鸣声。彭雪枫正在发愣,卫兵来报,咱们卖出去的十三匹战马全回来了。
          彭雪枫跟着卫兵去看,只见十三匹战马昂首立在风中。他那匹白马马背上有一封信,信上说:彭师长,我把这十三匹战马全买回来了,现在再卖给您,您要付给我的是日本鬼子的人头,越多越好。
    (选自《四川文学》)(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战士们能吃饱过个好年,师长坚持将自己的马一起卖掉,丝毫没有官僚作风。
    B.师长的马很多天没卖出,引得议论纷纷,这促使彭师长下决心一定要把马卖掉。
    C.司务长舍不得立过无数战功的白马,更不能让师长没马骑,所以一直没有真心卖马。
    D.小说通过卖马的故事塑造出彭雪枫的爱国将领形象,反映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听到彭师长的名字后,坚决不买马,这一情节制造了悬念,直到结尾的信中才真相大白。
    B.战马不仅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开头和结尾对战马的描写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
    C.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种极端的生存处境反衬出了人物精神的崇高与完美。
    D.作品将人物置于一种仪式性的生存场景之中,隐去日常生活层面的叙写,更好地塑造了人物。
    (3)小说紧紧围绕“卖马”展开,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题目拟定为“崇高精神的书写与守望”请围绕本题目,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发布:2024/9/11 2:0:8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将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 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于1925年前后写于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虚写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发布:2024/9/11 2:0:8组卷:1引用:2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毛泽东同志惜别父老乡亲,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2013年7月11日,西柏坡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穿越历史:“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赶考”一词源于古代,指古代考生为参加京城科举考试而奔赴旅途的行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进京赶考的现象已经消失,但“赶考”一词却流传下来,成为新时代人们辛勤努力、追求目标的象征。
          当下,我们正马不停蹄、紧张有序地进行学业赶考;未来,我们将奔赴不同岗位、各个领域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9/11 2:0:8组卷:0引用:2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红巷,位于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武汉革命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小巷里。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武汉最负盛名的红色文化圣地。
          走进红巷,青砖灰瓦的檐墙、苔藓青石的路面、光影摇曳的大树,仿佛都在诉说那段风雷激荡的①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亲自倡议由国共两党共同筹办,1927年3月7日开始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6月19日毕业,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多人。
          讲课最多的是毛泽东,据学员回忆,毛泽东讲课②       ,往往用浅显的例子道出深刻的含义,很受大家欢迎。学员们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一些混乱思想得以解决。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方用俄文标记着“1927年4—5月中共五次代表大会”,另一张照片则是与会代表们③       地听取大会报告。这两张中共五大现场照片,是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复制而来,填补了国内党史档案的空白。
          农讲所的作息生活完全军事化,半天理论课半天军事训练,学员们要到野外进行作战演习和实弹射击,还要学习炸弹制作等技能。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7月,国民党宣布与共产党决裂,武昌农讲所也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停办。
          而对于这800多名学员来说,他们的革命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农运”一线,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1)请在文中横线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发布:2024/9/11 2:0:8组卷:1引用:4难度:0.5
  •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11 2:0:8组卷:30引用:3难度:0.5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年8月,重庆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多地山火肆虐,各方力量集结于重庆。在这场有些悲壮的救援中,人民子弟兵、消防人员、蓝天救援队,烈火英雄日夜鏖战,在大火中逆行;还有超过500名越野摩托车爱好者组成的“摩托车大军”,不分昼夜往返奔波,将人员和物资运送上山;更有上千的志愿者自发地帮助救援人员清理道路,挖掘出延绵数公里、宽达几十米宽的隔离带……不到10天时间,本轮山火明火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
          在重庆的火场,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以实际行动证明:英雄,就是身边的凡人!在我们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从来不缺英雄的基因与火种!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进行思考,以“平凡人也能成真英雄”为题,除诗歌以外,不限文体,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9/11 2:0:8组卷:1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发布:2024/9/11 2:0:8组卷:2引用:2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9/11 2:0:8组卷:1引用:1难度:0.5
  • 10.《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一回展示出湘云最为可爱的一面。下列选项中不是史湘云的话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11 2:0:8组卷:3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