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0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
贞观二年,太宗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①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亦何可久矣”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②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摘自《贞观政要辨兴亡》[注]①颉利:东突厥可汗。②天元:北周第四任皇帝宇文赟。齐主:北齐亡国之君高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亦何可久矣/
B.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亦何可/久矣/
C.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亦何可久矣/
D.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亦何可/久矣/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等六个国家,均为秦所灭。
B.既克,与“既克,公问其故”《烛之武退秦师》的“既克”字面意思相同。
C.关市,指通商的市集,也专指设在边境上的互市市场,文中指的是后者。
D.“百姓既弊”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两句中“弊”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认为周武王和秦始皇虽然都平定天下,但国运长短悬殊,并与大臣探讨其中的原因。
B.贞观二年,唐太宗以隋朝旱灾旧事为鉴,指出治理国家的紧要任务在于重视民生,而不在于充实粮仓。
C.贞观九年,突厥境内发生天灾,牲畜损失惨重,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不安。
D.贞观九年,在与魏征谈及北齐北周两代亡国之君时,唐太宗认为齐主非常奢侈,横征暴敛,比天元更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②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
(5)结合课文《过秦论》分别概括贾谊、萧瑀和唐太宗关于秦国灭亡原因的不同观点。不能照抄原文。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引用:3难度:0.61022.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病马
【唐】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
B.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C.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D.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33引用:7难度:0.610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孔子说道: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3)杜甫《登高》中“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5引用:3难度:0.910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描摹自己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愉快的神色情状的两句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就会出现“
(3)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中对其赞叹不已,如“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4引用:6难度:0.610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① ,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了心”。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② 。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③ ,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3引用:10难度:0.710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在播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一期节目时,著名主持人康辉做了如下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材料二 台上,被誉为“海上小冬皇”的王佩瑜扮演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惊起一片赞叹;台下,被年轻戏迷追捧为“最酷京剧偶像”的她打扮时髦,个性时尚。她和虚拟歌手合唱歌曲,用京剧念白朗诵诗句,当评委……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说:“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这也是曲线救国。”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4引用:3难度:0.610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社会变革日渐深化以及城市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但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在经历时代冲刷和洗礼后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愁密不可分,而留住乡愁不仅能够维护传统乡土社会的风貌,也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
乡愁文化心理蕴涵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归依。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情感需求,而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友谊、群体归属、情感认同等。就乡愁文化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首先,个人能够通过这种文化载体流露自身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对家乡的怀念。人的情感诉求会贯穿生命的各个时期,而久别家乡的怀念会促使人们不断回忆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在思想的波动中跨越距离的限制,并且不会受到当前思想观念的束缚,使人们保持对家乡纯洁、本真的情感诉求。
其次,不论是家乡的自然景观抑或人文气息,都可以成为乡愁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同时,乡愁文化依靠个人精神层面的载体不断深化,而载体的存在使得个体从情感层面将家乡与文化相互关联。乡愁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与变更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在时间的流转与跨越中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与价值。
最后,乡愁文化富有时代意义。文化存在以及延续的根本在于通过价值的实现来影响一代代人,而乡愁文化作为寄托情感诉求的文化形式之一,能够有效且长足地激发社会大众的情感。
(摘编自聂永乐《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材料二: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在今天,它依然是西方文艺电影和乡村民谣重点表现的对象。
这是说,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乡愁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或者叫人地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材料三: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是促成旅游者怀旧情怀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是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等事物的情感意向。这些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乡村旅游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缓解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怀旧。乡村旅游是“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将乡村性和现代性有效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慰藉中国人乡愁的最佳途径。一般我们谈到乡村性,主要指乡村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和乡土文化。与乡村性相对应,乡愁文化载体则具有传统村落、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几个元素。
传统村落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落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村落要彻底消失。一些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代表着几辈人浓浓的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景观映像方面,如地形地貌(山、水、气候、植被),这是乡愁文化元素孕育和发展的根脉;二是建筑风貌格局上,如建筑材质、建筑风格、民居形式、营造技艺等。如荻浦村保存着典型民居、古井、古戏台、古树群、古造纸遗址和猪栏、牛棚,以及祠堂庙庵、族谱牌匾、孝子牌坊和生活用具、农耕器具等,正是记录和延续乡愁的好方式。近年来,全国各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对老物件进行修复和收藏,这些措施恢复了多处文化古迹。
乡村记忆是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中体验和活化的主要对象。乡村记忆主要寄存于生活方式、实景收藏和实物遗存上。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方言、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童年回忆;实景收藏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乡村生活、农耕文化、劳作和乡间习俗等;实物遗存则指将农耕生产中使用的犁、耙、锄等农具老物件记录下来,配以图片,还原先人们的生活场景。
乡村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对乡村文学和民俗风情的传承中。乡村文学主要是由当地乡绅、乡贤撰写的反映时代变迁的散文诗歌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乡人用大量文字记载抑或是流传于乡人口中的乡愁信息。这些内容既广泛又丰富,有散文、诗歌、传说、方言、俗语、音乐、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散传于民间。
(摘编自顾雅青、郭聪《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呈现新的内涵与价值。
B.乡愁不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但中国式乡愁具有独特性。
C.乡村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演变成了承载着怀旧情怀的乡愁情感。
D.中国式乡愁与土地关系密切,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比土地更坚固和不可动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取了总一分的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来阐释乡愁文化的深层含义。
B.材料二为了阐释乡愁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现象,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加以论证。
C.对于“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进行了阐释。
D.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乡愁文化的相关信息,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愁文化的一项是
A.参观少数民族的寨子,穿戴他们的特色服饰,品尝他们当地的美食。
B.“闯关东”的老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寻找祖屋、族人。
C.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裔跟随父亲回国,第一次看到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
D.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成一个团体,积极参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乡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引用:2难度:0.5102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峡口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
城欹连粉堞,岸断更青山。
开辟多天险,防隅一水关。
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
出峡泊宜昌府
[清]张问陶②
万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问最能。
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彝陵③。[注]①《峡口二首》,创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峡口,即覆塘峡西入口,也称夔门。②张问陶,四川遂宁人,这首诗是他从四川赴京过长江三峡后,写于船泊宜昌时。③彝陵:即夷陵,辖境在宜昌及其东南的长阳、宜都一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开篇点题,首联总写峡口。峡口处于大江间,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能控制西南地区诸蛮。
B.杜诗颔联写峡口之景。城依山势倾斜,城墙连绵。岸被背山遮断,岸接背山。城岸和山连绵起伏。
C.张诗开篇用拟人手法,写出万山回头看诗人的情状,一个“太”字,极写山峻水急,船行峡口的险危。
D.张问陶是“性灵”派诗人,诗求独抒性情。全诗意象富于变化,具有动态之美,读之有如引身入境。
(2)《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情感的异同。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6引用:4难度:0.610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28引用:14难度:0.610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②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实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3)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6引用:5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