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2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了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3)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小说也没有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请结合文本赏析革命者群像特征。
(4)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引用:3难度:0.71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般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动力的,一类是无动力的。无动力的呢,称为高超音速滑翔器,还有一类是带动力的,可以称为高超音逮飞行器。有动力和无动力应该说有差别这个差别还比较大,有动力能飞得高、飞得快,这个很好理解,无动力怎么也能飞得很快呢?其实无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它的动力并非完全没有,①_____。地球的引力非常大,吸引着它向地表坠落,在坠落过程中,②_____。当然到了一定密度大气层之后,③_____,它的最大速度就会逐渐降低,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高超音速这个状态飞行的。带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因技术难度要比滑翔类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要难一些,因为它既能够俯冲飞行,也能够做长时间的水平飞行或者巡航飞行,那么动力装置对它们而言就非常关键了。很多的高超音速的导弹,有的是采用滑翔的方式,有的采用动力飞行的方式。但是它们有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没有弹翼,往往采用升力体这样的方式飞行。但是空天飞机虽然也能够以高超音速方式飞行,但是必须能够在机场上正常水平起降。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0引用:3难度:0.611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六岁的夏天
罗荣 16岁那年我即将初中毕业,我报考了师范。我知道考上师范不仅可以早几年参加工作,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
中考结束后,我找到了同村做织鞭工的小梅,想去织鞭。
父亲知道了我要去织鞭,什么也没说,默默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链条上了油,调试前后闸,还特意安上了一个新铃铛。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小梅到了鞭炮厂。小梅把我带到一个高个子女人面前,让我喊桂姨。她向桂姨说了我的情况,桂姨打量了我一下问:“想当织鞭工?”我点点头。
小梅连忙说:“他可聪明了,如果不是家里困难,他能考到北京上大学。”桂姨笑了,让我留下来试工。
织鞭女工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盯着我嘻嘻哈哈笑,说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我窘得脸通红。
女工们都很关照我。年长的婶子手把手教我织鞭,一个穿红衣服的姐姐叫我明天戴一双薄手套来,不然用不了几天,手就会皲裂得像枯树皮。我很感激,把织鞭的要领牢牢记在心中,学着把颗颗散鞭串起来。桂姨过来看了我织的鞭说:“不错,鞭织得紧密,可以留下。”
“真的?”我激动地问。
半个月后,有人喊父亲到县城做工,早上去,晚上回来。这样我没有自行车骑了。小梅建议我:“你跟桂姨说说,看能不能把散鞭称到家里织。”
我结结巴巴地把称散鞭到家织的想法说了,桂姨答应了我。
掌灯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蛇皮袋里的散鞭,叮嘱我说好好干,别给老罗家丢脸。父亲又吩咐母亲把那间空着的猪圈收拾出来给我放鞭,不许任何人带着火星靠近这间猪圈。
第二天傍晚,我正在织鞭,前院的二强子来我家玩。二强子在院子里四处张望,我问他找什么。他问我:“你没有留点?”
我不解:“留啥?”
“鞭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当织鞭工,当然要扣下散鞭。”
我摇头:“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坑桂姨嘛!”
二强子也摇头:“就你实心眼儿,扣下散鞭就省下过年买鞭炮的钱了。”
我们这里有个习俗,除夕夜的12点,家家户户要放“一万响”的鞭“出行”,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为凑“一万响”的鞭钱,父母将裤腰带紧了又紧,奶奶也竭力忍住不咳嗽,弟弟只能看着糖果咽口水。
二强子的话让我心动了。等他走后,我捧了一把散鞭装到一个黑色袋子里,外面套一个蛇皮袋子。过了一会儿,我又打开袋子,抓了几颗散线放回织鞭的篮子里,再把袋子藏到我的床空下面。
再去交鞭,我的心怦怦直跳,紧张地看桂姨称秤。桂姨像往常一样,左右拨动秤砣。秤杆随着秤砣的移动一上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上一下,大气也不敢出。桂姨没有发现我的异常,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看秤,然后叫我把挂鞭搬到仓库里。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搬鞭时手心都汗津津的。
连续两次去交鞭,斤两都对得上,只是秤尾压得有点低,桂姨也没说什么。我彻底放心了,跟大家大声说笑,还和桂姨开玩笑:“您把秤看准喽。”
一天,我睡得香甜,一巴掌狠狠地扇在我身上。我一骨碌爬起来想骂人,看到父亲黑着脸站在床边。父亲到城里做工后,每天早出晚归,我已很长时间没和他照面了。父亲把一个蛇皮袋子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袋子里的鞭炮散了一地,我的脑袋“嗡”地炸了。
“出息了?会玩心眼了?”父亲的巴掌甩过来了。
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起来!”父亲厉声吼道。
那天,父亲没去做工,押着我把扣下来的散鞭送到鞭炮厂。父亲打了自己一巴掌:“丢死个先人了,这张老脸没地儿放了。他姨,娃做错了事,你狠狠处罚他。”大家都看着我,小梅张开的嘴巴可以塞下一个大鸭蛋。我羞红了脸,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
桂姨把袋子里的散鞭称了重,对我说:“按规矩扣工钱吧。”
父亲仍是一脸羞愧:“他姨,除了扣工钱,你还应该开除他,看他还做不做丢脸的事。”
“他织的鞭质量过关,又是初犯,先不开除。”桂姨笑道,“以后再犯就开除。”
“啪。”父亲又给我了一巴掌,“还不快谢你桂姨。小子,以后再想扣鞭,先弄个麻袋把我这张老脸装起来。”我的脸又红了。
八月二十五日,我最后一次去交鞭。桂姨递给我一沓钱:“这是工钱,你数一下。”
数完钱,我疑惑地看着桂姨。桂姨不仅没有扣钱,还多给了30元钱。桂姨见我傻傻地看着她,笑:“你把鞭都还回来了,就不扣钱了,那30元是你给我家孩子荷香买书的钱。”我的手像烫了一样,忙抽出50元给桂姨:“这怎么行,该扣的一定要扣。那书是旧的,不值钱的。”桂姨把钱塞给我:“你先拿着,算我对你考上师范的祝贺。”我连连摆手,说不行。桂姨佯装生气:“怎么,家有喜事,还不许随礼了?”我只好收下钱,向桂姨鞠了一躬。又对荷香说:“明年暑假,我来织鞭时再给你带图画书,还教你拼音和算术。”明年荷香就要上一年级了。荷香兴奋地说:“真的?我们拉钩,一百年不许变!”
告别桂姨和织鞭工,我挎上竹篮回家。西边的天空铺满了红霞,晚风徐徐地吹着。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撒腿在碧绿的田野上奔跑起来……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罐子”“学费”展现了“我”家庭负担的沉重,与下文写买“一万响”的艰难遥相呼应。
B.文中多次写“我”脸红,写出“我”的拘谨、羞涩、委屈,也表现了“我”青春的质朴纯净。
C.“我”留散鞭,明知是坑害桂姨,还是做了,是由于家乡的习俗和家境的贫困,一念之差,犯了错。
D.桂姨不仅没有扣“我”的钱,还分外多给了我30元钱,说是贺礼,其实是对“我”的帮助与关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运用了细节描写,主要为了突出“我”“偷鞭”暴露的恐惧,以及父亲平时教育孩子的粗暴。
B.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起初“我”的“正”与二强子的“歪”,父亲的“刚”与桂姨的“柔”,形象形成映衬鲜明突出。
C.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大多比较简短,甚至只言片语,但是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主要是因为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
D.小说以“我”家庭负担的沉重写起,以“我”在“田野上奔跑”收尾,由阴郁转向明朗,张弛有度,使小说富有变化,耐人寻味。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小说结尾处划线的句子蕴含着“我”成长历程的丰富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2引用:3难度:0.5111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_____.这首诗创造了“象 外之境”,即在画面所描绘的景象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和领悟到许多画面上所没有写出的丰富的内涵。
①就是说,他既没有离开原画画面的景象,又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境。
②既有所凭借,又有所创造和拓展。
③这思想感情是画家的,也是诗人的,但主要是诗人的。
④通过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我们能领会到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感情。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8引用:2难度:0.9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不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而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然而,新科技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掉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_____,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_____,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大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_____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_____,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而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B.他们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C.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而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
D.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B.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的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C.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D.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篇一律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细水长流 B.如出一辙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细水长流 C.千篇一律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源远流长 D.如出一辙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源远流长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5引用:7难度:0.711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
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的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成为涛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高唱“大江东去”与尾联的“战秋风”,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不凡的气度。
B.颔联描写了汹涌激荡的浪涛与忽隐忽现的洲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
C.尾联运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描绘出滔天白浪之态,也蕴含了诗人无畏的斗志。
D.全诗境界开阔辽远,诗人意气豪迈、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雄浑、低沉哀婉。
(2)诗歌颈联描写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3)本诗首联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均为借景抒情的佳句,请分析其中两个“空”字蕴含的情感。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2引用:4难度:0.511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
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8引用:8难度:0.511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①
方岳
淮山秋晓。问西风几度,雁云蛩草②。铁色骢骄③,金花袍窄,未觉塞垣寒早。笳鼓声中晴色④,一羽不飞边报⑤。君莫道,怎乾坤许大,英雄能少。
谈笑。鸣镝处,生缚胡雏⑥,烽火传音耗。漠漠寒沙,荒荒残照,正恐不劳深讨。但喜欢迎马首,犹是中原遗老。关河事,待归来细话,一尊倾倒。
[注]①余玢,字义夫,号樵隐。南宋时,官至兵部侍郎。理宗嘉熙三年,余玢率兵在汴城击败元军。这首词即是作者当时与余玢的唱和之作。行边:巡边。②蛩草:蟋蟀草,这里泛指野草。③骢骄:指战马。④笳鼓:庆捷的乐鼓。⑤羽:羽书,古代指征调军队的紧急文书。⑥胡雏:对元军首领的蔑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三句,词人选取了淮山大雁、野草等独特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苍茫寥廓、气象宏大的边塞秋晨图。
B.精良的装备、骁勇的兵将,一战迎来边境的安宁,振奋了军心;加之英雄辈出的局面,让作者内心喜上加喜。
C.借用寒沙、残照的意象,暗示出敌人即将覆亡的命运。并给出了不妨烦劳士兵深入征讨,乘胜追击的建议。
D.结尾三句,具体描绘了将军收复失地,凯旋后宴饮庆功的场景,表现出作者抗元卫国,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心。
(2)同样是写沦陷区的宋朝遗民,辛弃疾的笔下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但喜欢迎马首,犹是中原遗老”,请从作者情感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引用:3难度:0.611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三到五年内,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内,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内,作家、医生、大学教授甚至也将失业;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也将越来越多。
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团市委拟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5引用:7难度:0.611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曾经久居在扬州,对这座城市的“憎恶”掩住了“爱好”,除了扬州的夏日,朱自清对那里已没了眷恋。
B.文章第二段围绕瘦西湖和护城河写扬州的水。根据其中描述可知,作者喜欢护城河的水胜过了瘦西湖的水。
C.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五段,虽不是重点写水,但又处处围绕着水选取风景人情展开画卷,遵循了扬州的特点。
D.文中对扬州夏日的描写,虽然也着墨于市井人情,但更着意于自然风景,风景因人情而更显美丽,自然切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文士往往喜欢称道扬州,而久住扬州的我却只记得扬州的夏日,在对比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到法海寺时,把法海寺的塔和红烧猪头对举,看似很突兀,实则暗含作者对法海的憎恶与嘲弄。
C.文章写扬州的夏日,追求一个“真”字—绘实景、讲真话、写真情,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D.文章语言平易明净,不事雕琢,叙述轻缓自如,在悠然洒脱的笔调中含蓄蕴藉地寓托了自己的情感。
(3)文中末段“这样”写出了作者什么心境?结尾同是写回家,本文与《荷塘月色》中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分析。
(4)“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是扬州宣传片主题曲《扬州的夏日》中的一句歌词。有人说其恰合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4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