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2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25个字。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传统通信”有了即时通信,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8引用:11难度:0.311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4引用:3难度:0.911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故人陈羽山居
戴叔伦
向来携酒共追攀,此日看云独未还。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却望夏洋怀二妙,满崖霜树晓斑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昔日拜访友人、饮酒欢聚写起,以昔日相聚之乐点出今日拜访之因。
B.诗人以友人看云未还,表现其隐居山间飘逸自在、超然出尘的高士形象。
C.颔联、颈联意象相对密集,既写山中景色的美好,又写思见友人的急切。
D.本诗以归路所见霜树斑斑的景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停留顾望不愿即去。
(2)金圣叹评此诗,认为访友不得“于怀虽不大佳,于兴亦不大恶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9引用:4难度:0.51124.下列引用的句子不适合语境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1引用:2难度:0.71125.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蒌蒿与河豚ㅤㅤ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我从前一直是把它当作美食诗来读的。作为自小生长在长江边的土人,我不大认那什么题画诗的账,只是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ㅤㅤ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ㅤㅤ我一直疑心,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苏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美食经验,来推测或联想的。试想,在这幅春江晚景图的画面下方,那些一粒粒细小的墨点子,天知道是草还是苗。可是,苏轼说,是蒌蒿,是芦芽。因为在江边生活过,甚至因为,他还吃过,且喜欢吃。
ㅤㅤ这个美食家,于大宋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养家艰难,于是,放下书卷,开荒种地。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水边的人,自有水里的鱼虾和岸边的菜蔬。每年春上,穿过开着桃花的人家门前,下到江滩上采摘野菜时,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会觉得,有才有识有情有调的东坡,和我,隔着时空,共饮一江水,共食一道菜,那春光也变得分外有纵深感。
ㅤㅤ春日里,蒌蒿和河豚,都是时鲜。烹制河豚时,里面不要放杂物,以求其味醇正。好的食材,仪态万方,是根本不需要配角来起哄的。但是,河豚是有毒的,要清除干净它的肝脏、眼睛等有毒部位。如此,吃河豚,其实是担着一分危险的。但是,上天安排万物生长,常常会有完美的构思。据说,蒌蒿有解河豚毒的功效。所以,水里有河豚,岸上便有了蒌蒿。
ㅤㅤ情绪低落时,每读《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仿佛听见苏轼在教诲:先经营好餐桌,好好吃饭。
ㅤㅤ苏轼写此诗时,是元丰八年,刚离了贬谪之地黄州,正在归京途中。人的情绪表现有时真是一个悖论。就像苏轼在黄州,身为大宋第一才子,在荒冷之地,开田地自度日月。可是,也正是在黄州,他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低到泥土稼禾之间,忽然心地广大了。他与天地对话,问日月古今。江水有多无穷,他就有多无穷;月光有多辽阔,他就有多辽阔。
ㅤㅤ可是,有一天,忽然一只大手从高空伸来,将匍匐在地的人往上一拎。这时,往往万千委屈齐上心头。刘禹锡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些身为沉舟病树的光阴,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幽暗潮湿。阳光乍现,一定会刺眼,一定会流泪。我想,苏轼此番回京路上,内心的感受一定不是只有喜悦一种。在返京的路上,苏轼一定把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内心再次演绎一遍。
ㅤㅤ前几天,读到李少君的两行诗:我们总是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又深深依恋着故乡的宁静。我想,这大约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ㅤㅤ每个周末,我从合肥返回我的江边小镇后,常常在黄昏和家人来到江边,看船,看水,看乡野人家那种默片一样安静从容的生活。这时,我常常在心底问自己: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ㅤㅤ我日夜凿着自己,想要凿去对寻常烟火的享受,凿去固守乡土的安逸,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一声放出去。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可是,慢慢发现,我多么天真。
ㅤㅤ好在,还有苏轼。
ㅤㅤ我有苏轼,就像中了河豚之毒的人之有蒌蒿。蒌蒿来搭救那些因为追求美味而受伤的肠胃和脏腑;而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在循循教我。
ㅤㅤ我问自己:你的才华有苏轼那么高吗?你的人生,有苏轼那么颠簸吗?然后我就仿佛听见苏轼的讥笑:那你还委屈什么呢?虽然,我一路泥泞一肩风霜地赶路,想要抵达我风烟中长久遥望的站台,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我和苏轼,隔着时空,面对一桌蒌蒿和河豚,会意一笑。
ㅤㅤ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中年之后再读,真是感慨良多。从前只以为它是美食诗,现在,则暗自认定那是一首哲理诗。
ㅤㅤ“正是河豚欲上时”,每每再读这一句时,我常常会想,可否把这一句里的“上”换了?如果仅仅是表达河豚作为时令食物,正是河豚将捕时,正是河豚洄游时,意思都还能到吧?可是,总还是觉得这“上”实在是好,实在是无词可替。
ㅤㅤ每年春季,河豚从深冷的大海出发,一路沿江而上,去寻找适宜的水域来繁衍生命。江水滔滔东流,小小的鱼类,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克服江水巨大的阻力,才能逆流而上,抵达它的目的地。
ㅤㅤ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向上”之中。
ㅤㅤ在水里的河豚艰难上行的同时,几尺之遥的江边沼泽和沙滩上,蒌蒿也从地底探出身子。它们会长高、长壮,极尽所有的力气,来完成一棵植物所能抵达的最大高度。它们在秋冬凋零,生的一口气全沉潜在泥土里。它们匍匐在泥土深处,熬过深冬,等冰雪消融,等风日和暖,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
ㅤㅤ苏轼写此诗时,正在北上的途中。这是一段地理上的向上之路,更是他仕途上的一段谪后升迁之途。那流落于黄州的五年,恰似一尾鱼沉潜于幽暗水底,恰似蒌蒿落了翠叶,朽了茎秆,埋在土里。
ㅤㅤ河豚逆江而上,完成了一年的使命,然后便是顺流而下,回到低处的大海。当秋风肃杀,茂密的蒌蒿便开启了生命向下的旅程,叶子回到根边,茎秆摧折,慢慢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
ㅤㅤ苏轼也要在他的生命里,把“上——下——上——下”这样的节奏不断地演绎。演绎得频繁了,那“上”的喜悦,便是来也来得朦胧徘徊,来也来得滋味万千。
ㅤㅤ我实在喜欢“正是河豚欲上时”里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取材于许冬林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会意:会心、领悟。 B.也在循循教我 循循:严肃的样子。 C.沉潜在泥土里 沉潜:潜伏。 D.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遥遥:远远地。
A.《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一诗,也有基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画外之趣。
B.“捻成一根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在追逐生活理想时的锐气。
C.“上”字很难用他词替换,是因为其中蓬勃的“向上”之气殊为可贵。
D.“匍匐在泥土深处”一句,用拟人和夸张手法表现蒌蒿生命力的顽强。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李少君的两行诗,请简要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题目“蒌蒿与河豚”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条陈述其中包含的意思。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34引用:4难度:0.61126.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2引用:2难度:0.411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惊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鼻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莞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白。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围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
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莞发了荪,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荪的橘树苋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述父亲的故事,但在结尾处谈到了“我”自己的乡愁,文章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5引用:6难度:0.511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4引用:6难度:0.511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①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②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月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③人们往往爱犯这类的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④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暗示着他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B.让庄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语被后人抬高为神圣的经典,被圣哲化了。
C.庄子糊涂的是在庄周梦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D.庄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庄园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与世人保持着距离。
(2)对于文章横线处句子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还原了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的现场情境,二人对话简短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B.②处野草、炊烟、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
C.③处用批评口吻表现了庄子成为圣哲后,他民间、本质、散淡的生命状态改变了。
D.④处“活着的鱼和蝴蝶”指的是庄子式的思想和灵魂得以继承下来,没有被人们抛弃。
(3)文章标题是“庄子的草帽”,可否换成“庄子的葵扇”或者“庄子眼中的濠中之鱼”,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请赏析文章尾段,并结合《庖丁解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4引用:7难度:0.511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引用:3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