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5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
          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
          今天恐怕少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
    《史记•伯夷传》中记道: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何遗迹残痕。
          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
          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
          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虽然我并没有找到许由墓。
          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应当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并非我们常见的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美的勃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如今人们重读《逍遥篇》或《史记》,对其文学记录不予置信,表现了人们对过去“唯洁为首”年代的不理解。
    B.文章以厚重的笔触描摹了许由这个心灵“清洁”之士,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独到的理解和深沉的缅怀。
    C.文章提到《高士传》中的牵牛老人对许由洗耳的忿忿不满,批评他沽名钓誉,以此可知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
    D.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期的典型人格——洁的意识,歌颂了这种可贵的“士”的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摹山顶之行状,将其比喻成“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形象地写出了许由山的清冷、荒凉。
    B.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充满对古仁人的崇敬和礼赞,表达对清洁精神的赞美。
    C.“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行成很多传统”承上启下,引出洁意识的表现和影响。
    D.文章提到今人不信任文学的真实,与作者深信洁意识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这种精神的歌颂和呼唤。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4)从《史记》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位符合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本质的人物,为他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注意人称,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且有对人物“洁”的精神的评论,不超过150字。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24引用:2难度:0.6
  • 11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他们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①       的变化。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②        、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的乡贤在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作家既把乡贤作为乡土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又通过乡贤形象的行为事迹展现或透视百年中国乡村       而又摧枯拉朽的现代化进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将文字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6引用:7难度:0.7
  • 1133.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
     
     
    ”。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6引用:3难度:0.7
  • 11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的篮球场、活力四射的广场、老少皆宜的健身步道……感受一座城市的脉动与活力,就要看看这些“热气腾腾”的健身场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在不断改造升级以及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繁荣发展如今让越来越多的人动了起来、笑了起来,生活更加、热气腾腾。
          体育既是国家走向强盛的,也是个人幸福生活之基;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平台窗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全民健身纵深发展,就要更好地认识全民健身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于个人,健身是最实惠的健康投资;于社会,全民健身是最普惠的公共服务;于国家,全民健身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带动人的全面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引用:3难度:0.5
  • 1135.对于《红楼梦》中“鸳鸯抗婚”的情节,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4引用:4难度:0.8
  • 1136.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榜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在新时代,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青少年该追什么样的星,找寻什么样的“引路人”,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慎重决定的问题。
          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年仅18岁的战士陈祥榕,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践行着入伍时许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90天,开展一系列空间实验和在轨训练后,为我国进一步太空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看望慰问抗洪牺牲同志亲属时,称赞三位在防汛抗洪中不幸牺牲的同志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随着文娱产业的发展,“饭圈”乱象日益突出,一些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滑坡,违法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污染社会风气。
          以上材料给寻找“榜样”的当代青年以启示,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4引用:3难度:0.7
  • 113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1)“
     
     
    ”(《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2)“
     
     
    ”(《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
     
     
    ”(《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70引用:12难度:0.8
  • 113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最得心应手的是指挥战争,而他的军旅诗词是纪实战争风云的精美华章,反映了他对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驾驭。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毛泽东用“飞将军自重霄入”来称赞屡建奇功的黄公略,这是对《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偏师借重黄公略”的生动诠释,也表明他对古代名将李广的高度认可。而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项羽则起警示作用。1949年,在国共和谈破裂之际,毛泽东摒弃古代兵法“穷寇勿追”之说,力戒项羽沽名钓誉之误,断然否定“划江而治”主张,毅然决定发动渡江战役,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作的,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它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并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是非观,如“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对“焚书坑儒”事件的肯定态度。
    D.毛泽东的军旅诗词提到了汉代名将李广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间接称赞,一个是直接批评,一褒一贬,用意迥然不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4引用:2难度:0.6
  • 11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红 高 粱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小说开头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显得野性十足,同时也暗示了余占鳌与“父亲”的“父子”关系。
    C.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D.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把奶奶和余司令分别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和“船舷”,形象地写出了“我父亲”对他们的崇拜和在他们身边的安全感。
    B.“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C.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兼具壮美与优美,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3)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32引用:5难度:0.5
  • 114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沙漠并非完全的荒凉和死寂,当你捧起一捧沙子,也就捧起了许多植物种子……这里自有植物生命的传奇,造就传奇的在于它们的“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着最富于传奇色彩而享有美誉的胡杨树。它们根系相连,只要一棵树获得水分和营养,其他的胡杨也会共享,从而拥有了格外坚韧的生命力。在北美索诺拉沙漠,生长着一种“巨人柱”仙人掌,它们长寿,同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棵体形较大的巨人柱就可储存5000升水,可以保证存活一整年,还能尽情地开花结籽。但从幼苗长成“巨人”,堪称“保姆”的牧豆树无微不至的呵护功不可没:烈日曝晒,给它们遮阴;风雪交加,给它们掩护;严寒来袭,给它们保暖。牧豆树根系发达,便于汲取地下水,自然就分享水资源给巨人柱……终于,巨人柱高出了“保姆”树,就变得非常强壮,开始独自抵挡恶劣气候,并和牧豆树共生存。
          读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获得一些启迪,产生不少联想?让你感受或思考最深的是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生存启示录”的征文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8引用:3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