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241.朱熹评价他的诗:“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高二丁班的同学选择了以下两首诗来感受陆游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精神。请你和他们一起对这两首诗进行赏析,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B.《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C.《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D.《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2)这两首诗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13引用:3难度:0.612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泺口大集在济南家喻户晓。老济南的集市大多地处城郊,最有名的是泺口大集和段店大集,其规模在大江南北的集市中名列前茅。其他较有名的集市是东郊的王舍人庄集、西郊的大金庄集、南郊的仲宫集、北郊的桑梓店集。这些集市,①_______都是五天一集。但泺口大集不同,天天有集,在齐鲁可谓②_______,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年代,泺口镇灿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远的不讲,就拿济南开埠之后来说,著名民族资本家张采丞、苗杏村、穆伯仁、苗星垣等都是在泺口街上开始创业的,发达后,他们抓住开埠商机,先后成为华庆面粉厂、成丰面粉厂、仁丰纱厂、成大纱厂的大老板。再往前推,明清时期,统治济南府钱庄、当铺几百年的山西票号,个个都是在泺口贩盐发家的。除关、茅、范、尚四大盐商外,还有从泺口镇移师济南府鞭指卷的大盐商陈氏家族、迁移至后宰门“田家公馆”的田家盐商家族。因为泺口镇商业发达,食盐出售销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省,盐商富可敌“济南府”,所以才有了“第二济南府”或“小济南”之称。
泺口的经贸繁荣与黄河密不可分,而泺口又通过大运河与江浙连到一起,江南的稻米、丝绸、茶叶、瓷器等充满市场,往来的行人车马③_______,黄河岸边的村寨也兴盛起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假如你是泺口镇的学生,请你为泺口镇写一段旅游宣传文字,要求突出泺口镇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40字左右。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3引用:3难度:0.7124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壁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橐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编辑框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吾A观B晋公子C之D从E者F皆G足H以I相G国K若L以M相N夫O子P必Q反R其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意思是依靠,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保”含义相同。
B.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C.古代称兵车,四马车为一乘。“有马二十乘”说的是有马80匹。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送走,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②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5)晋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4引用:3难度:0.71244.阅读,回答问题。
说起“耳背”,我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是人上了年纪才会出现的问题。①,常常得大点声他们才能听清楚。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例如长时间使用耳机后,也会有“听不清对方讲话”的情况,这说明你的听力“生病”了。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提醒公众,②,无论年龄,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事情。一般而言,听力“生病”的原因有多种,如慢性耳部感染、长时间高音量使用个人音响设备等。
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据估计,全球大约有11亿12至35岁的年轻人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的噪音中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一个人如果经常出现在舞厅、俱乐部等场所,暴露于其高音下,那么他遭受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暴露者的3倍。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保护听力,要遵循“60—60—60原则”:耳机音量不超过60分贝,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能在嘈杂环境中佩戴耳机:在公交车、地铁等环境中,③,这时如果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
(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60—60—60原则”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眼、耳、口、手、脚等“机器”同时开动
B.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
C.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
D.这家伙居然掩着耳盗铃,方法真“巧妙”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3引用:4难度:0.7124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凝视故乡中审视自我
——读散文集《结庐在人境》
若水 房蒙的散文集《结庐在人境》首篇是《故乡》,可见“故乡”二字于作者和本书有着特殊意义。作者在书中称他的故乡为溪坪——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化名——这个地处沂蒙山区的静僻山村,是作者幼年时期生长的地方。这里有着具象的山水风景和生动的乡土人情,饱含着阳光和泥土的芬芳。作者把自己投入到与故乡的关系之中审视、发现自我。
书中的故乡更多是一个文学象征意义上的场所,是一个已经过滤和淘汰掉痛苦记忆的地方。它装载着作者的生命原点、记忆起点,以及追求“真善美”人生价值观的初始点,潜藏着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的原始密钥,是随时可以回归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栖息地。作者曾在书中反复提及一顶斗笠,那是在自认为已非小孩子之际,斗胆向母亲申请由自己专门在集市挑选的斗笠,体现着个人自由意志的初步形成。作者在《蓝色翅膀》中专门详细描写了斗笠被风吹走的过程。这在现实生活中本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但作者却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在衡量自己的物件时,首先看重的应该是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这才是最为珍贵、最为本真的生活态度。这顶斗笠其实不再是斗笠本身,已经文学意象化了。这是故乡一段已经消逝不见的美好时光,也是作者个人再也回不去的童真岁月,代表了他对真善美的孜孜追寻。
作者经常在记忆中的故乡穿梭,通过与现实的人和事对比,去体味人间真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肖》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比儿子与自己幼年时异曲同工的种种荒唐表现,展现了爱与宽容的力量,让人体会到了生命传承的意义。但有时,成长却也意味着失去。我们这一代人,是典型的“过渡人”和“半截人”。在农村长大却又在城市定居,是根植于土地上的作物,却又在高楼大厦的半空中存活,身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却又饱受农业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这使得我们的思想行动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犹疑特征:讨厌喧嚣却又害怕孤独,享受人间烟火却又渴望精神家园,不愿随波逐流却也不想踽踽独行,思想上坚守传统,行为上却又放弃传统,常常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却又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心灵沉思的安宁。所以,作者在自我介绍时写道:“思想开放的行动保守派,乐观旷达的悲观主义者,田园既芜的心为形役人。”在作者看来,那顶落在悬崖半空、被斜坡上的荆棘勾住的斗笠,正是他目前心境的写照。斗笠,这个农耕文化的象征,被风这个时间的具象吹到上下无着的尴尬境地,不正是作者逃离乡野、投身城市,却又对乡村生活念念不忘的画像吗?
面对这种成长和时代困惑,作者在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的心灵空间中,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藏区高原途中的悲悯,到辽阔大草原上的顿悟,从克孜勒苏河畔的随想,到天荒坪小镇的沉思,都留下了作者思考的印记。《大地》开头作者说:“我也曾于暮色四合时分疾行在乡野的路上,是的,归家的路上。如今还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归家的急切,仿佛脚步再慢一些,我就会被拦阻在外面的世界,从此失去走进家门的资格。”通过这本散文集,作者写出生命是从出发到回归再认识、再发现的历程。回归的过程,就是体味爱、发现生活本质的过程。作者笔下的心灵故乡,让人时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充实和满足,这源自作者内心的真诚。
一本好书,总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品读《结庐在人境》,我似乎总能在恍惚中看到自己,也总感觉它是能够安神静气的一杯清茶,含有能够帮助我们苏醒记忆的神奇配方,借助这些记忆密码,也许就能够找到回归心灵故乡的路。
(摘编自2019年11月0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中的故乡溪坪只是化名,不能寄托作者对自己真实家乡无尽的热爱。
B.从房蒙自我介绍可以看出,他天生就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中呈现矛盾和犹疑特征的人。
C.为了对成长和时代的困惑进行深入思考,房蒙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了心灵空间。
D.房蒙用真诚构建的自己笔下的心灵故乡,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充实和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本论部分论证角度丰富,层次清晰。
B.文章中斗笠是一个重要物象,作为论据在本文不止一次出现,但论证的观点不一样。
C.本篇文章采用了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手法,既阐述房蒙的观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末段论证了《结庐在人境》对我的影响和启发,较好的达到了图书推介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衡量自己的物件时,最为本真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首先看重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
B.从文中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若水和散文集《结庐在人境》作者房蒙有着经历的共通性。
C.如一本书不能让读者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找到回归心灵的路,它就不是一本好书。
D.有人说“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这与本文作者的书评理念是一致的。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19引用:4难度:0.712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数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充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非遗法》的加持,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对”保护的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B.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遵守“原真性”保护原则,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保护才不会失去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C.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以期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让城乡居民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C.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D.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对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3)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
A.冯庆钜当选杨柳青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杨柳青木板年画内容丰富饱满,刻工精美,人物生动。最著名的当属《吉庆有余》。
B.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配有技艺展示区,来宾可免费参观景泰蓝制作工艺,并与大师互动,在高级工艺技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景泰蓝掐丝、点蓝等工艺制作。
C.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其佛宫寺的主体部分保留完好。
D.“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湖北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每个要点不超过20个字。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0引用:4难度:0.5124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狂奔的蜗牛
谢宗睿 这是今年大黑第四次出险,所幸人没事儿,责任也没啥可争议的。于是,短暂的惊惶过后,我点开微信通讯录,给“狂奔的蜗牛”打去了音频电话。
依然是秒接。听筒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又咋了,大哥?”“人没事儿吧?”“报警了吗?”“谁全责?”……伴随着一连串提问,老杜那张嵌着抬头纹和鱼尾纹的脸浮现在眼前,立马让我安下心来。
大黑是我的第一辆车。怎么认识老杜的,已记不清了。不过,自打五年前把大黑迎回家的那一天起,无论常规保养,还是意外事故,关于大黑的一切事情,我都托付给了老杜。很久之后,我才知道,4S店里分工其实很细,而老杜的职责既不是销售,也不是售后,更不是机修,只是保险定损员。
和能说会道的销售冠军比起来,定损员不太起眼。喜气洋洋把新车开出店门的车主,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大凡来找定损员的,除了个别车主还能勉力保持住一派“破财免灾”的乐天风度,其他无不垂头丧气、臊眉耷眼。说这是一份负能量满满的工作,应该算不上夸张。再加上在保险行业的“鄙视链”上,一线的定损员无疑处在中间靠下的位置,所以这个岗位通常留不住人。老杜是个例外,干这行整整十年了。
老杜个子瘦高,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一头短发白了不少。上次大黑出险时,他刚做完核酸回到店里,随手把身份证放在桌上。我这才发现,老杜其实生于1990年,这真的让我有点儿吃惊。
这次事故让大黑伤得不轻,所有维修项目做完,花了近二十天。老杜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又是和保险公司协调定损情况,又是催件,又是到车间查看维修进度,又是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让我别着急,着实费了不少心。于是,接大黑回家那天,我特意赶在老杜下班之后才到4S店,取了钥匙便硬拽着他去了旁边的烧烤摊。
闷热的盛夏傍晚,几杯扎啤下肚,话就聊开了。老杜老家在河北的一个贫困县,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5岁初中一毕业,老杜就跟着亲戚外出闯荡,在县城炸过油条,在省城倒腾过旧家电,22岁那年来到北京,打的第一份工是修摩托。后来,老杜干上了保险定损员。“那时候,干这个没门槛,修过车的都能干。可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交过不少‘学费’。”老杜说,“现在干这行的年轻人可就不简单了,刚才在店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小伙子是我徒弟,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今年毕业,现在在店里实习。书读得多,学东西就是快,比我当年强多了。”
“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打趣道。“怎么不怕呀,我可没敢躺平,我今年也大专毕业了。大哥,你看。”老杜猛喝一口,突然放下啤酒杯,掏出手机,熟练地输入一串同址后举到我眼前,“这是我的学信网在籍证明。现在想干我们这行,最低门槛是本科,我正环磨着一鼓作气去考个成人本科。大哥你是知识分子,见多识广,到时候一定帮我参谋参谋,”老杜越说越兴奋,满面红光。
“初中起步,过了十儿年,三十多了还要考本科的,你是我认识的头一个!”我由衷地夸了一句。没想到,老杜接下来的话更让我羞点惊掉了下巴。“我媳妇儿更狠,她也是初中学历,后来一直自学。她这几年在一家公司当会计,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我的本科、她的注会,还指不定谁先读出来呢。我俩也想给我家那俩浑小子做做榜样。”
老杜有两个儿子,都在老家。“现在,我爹娘在老家哈都不用愁,唯一的任务就是带孙子。这些年,镇上的学校盖得和北京的一样气派,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哈都不缺,这样我俩才能迈开大步只管往前奔呀。”老杜说着拿出手机,老老杜老两口、老杜小两口再加上俩小小杜,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满满的幸福也顺着老杜深深的鱼尾纹流淌出来。
酒兴正浓的我恍惚想起一则“鸡汤”,大意是德国的一个下水道工人在修管道时常常吟诵席勒的诗歌,他说:“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
那天聊得痛快,我俩都喝了不少。代驾把我送到家后,我便匆匆洗漱倒头睡下了。第二天清晨打开手机,两条微信留言映入我惺忪的睡眠。第一条是用手机拍下的一页书,上面用红笔画出了一句话:“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另一条是语音。“大哥,昨天太感谢了。喝酒的时候,咱们聊到了保险行业的诚信问题。晚上我回到家读书,正好看到这一句,很受启发,和你分享。”“狂奔的蜗牛”对我说。
《光明日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我给“狂奔的蜗牛”打电话,他秒接,既因为我俩关系熟,也因为他是一个敬业负责的保险定损员。
B.小说通过描写车主开新车与定损时的不同表现和一线定损 员在保险行业的地位,表现了老杜工作的不易。
C.小说主要人物老杜干定损员整整十年没有跳槽,主要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学习能力不足,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
D.小说通过我想起的一则“鸡汤”——下水道工人吟诵席勒的诗歌,表现了我对老杜生活态度的思考与赞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串起故事情节,有利于老杜形象的塑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通过叙述老杜媳妇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的相关情节,衬托了老杜拒绝躺平、追求进步的形象特点。
C.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杜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
D.小说从小事中折射时代。从老杜讲述的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涉及到的职业要求,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3)题目“狂奔的蜗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除?请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20引用:4难度:0.6124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
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一年,文帝乃择勃子贤者河内太守亚夫复为列侯。
(节选自《汉书•周勃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B.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C.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D.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与“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中的“属”字意思不相同。
B.崩,在古代大都指君王、帝王的死亡。《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吏稍侵辱之”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中的“稍”字意思相同。
D.尚,在文中泛指娶妻,“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泛指女子出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后去世后,吕禄让赵王担任上将,吕产让吕王担任相国,吕氏家族掌握国家大权,想要篡夺刘氏王朝。
B.周勃担任右丞相后,担心自己受到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的地位,时间长了,会大祸临头,于是就向皇帝请求辞去丞相一职。
C.周勃回到封国后,害怕自己被诛杀,郡守、郡尉来绛县巡行的时候,他经常身披铠甲,让人手拿兵器去与其会面。
D.周勃没有躲过牢狱之灾,因为有人告发周勃想谋反,周勃被逮捕审讯,他非常害怕,以至于不知如何去回答讯问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②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5)周勃得到赦免,恢复了爵位和封邑,是受到了谁的帮助?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8引用:4难度:0.6124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①。
我有迷魂招不得②,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注】①请恩泽: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②迷魂:指心情抑郁,行止彷徨。③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零落栖迟”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主人持酒相劝祝客人身体健康,呼应标题。
B.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诗人以之自比,“困不归”寄寓了久羁异乡之情。
C.本诗运用了主客对话方式:“吾闻”的“吾”指持酒相劝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自己。
D.主人用马周的典故,劝慰诗人政治出路不只有一种途径,像马周一样敢于“直犯龙颜”就会得到赏识。
(2)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都借酒抒发怀才不遇之愁,面对失意的人生,两位诗人却有不同的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5引用:6难度:0.6125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弟子各述其志,冉有的“
(2)杜甫《登岳阳楼》中“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江山尽览的句子是“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4引用:2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