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26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喜爱花草,尤喜野菊花。野菊花不仅花色清雅,而且具有其他花所没有的品格。
          野菊花,卓尔不群、孤傲独立。“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这便是野菊花的真实写照。在任何情况下,野菊花不会①               ,不会凑热闹,不会做俗世之举。在初春,你看不到它的影子;在百花盛开的时候,你看不到它与百花争奇斗艳的样子;在姹紫嫣红的夏季,你看不到它孤傲独立的倩影;从初秋到中秋,你还是看不到它与普通秋花争宠。时至深秋,野菊花才开始显山露水,向世人展露它那朴素而翠绿的枝叶,饱满的花蕾;至于初冬,寒霜降临,它才款款而来,②               地向世人展露出它的尊容,它的美艳,它的孤傲。
          有人讥笑野菊花傻,说它在③               的时候不开放,而在寒霜满地的时候才开。野菊花则认为只有在寒冷的环境中盛开,才能入药,才能为病人提供最“有效服务”,所以它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坚定不移地在寒冷的环境中绽放。野菊花不与群芳争荣,不与群芳斗艳,这便是它独特的个性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4引用:2难度:0.7
  • 126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独行,需要忍受孤独,但走的很快;随行,亦步亦趋,但走的轻松;同行,既不孤独,也会走的很远。
          以上材料能够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3引用:3难度:0.5
  • 126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山名,上有险关。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B.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C.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D.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2)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都于巩,西周都于河南洛邑。
    B.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逼近二周近郊,声讨周君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的首领,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及火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2引用:3难度:0.6
  • 126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淀粉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细胞中最普遍的储藏形式,而植物是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后者在热水中只能膨胀,①______,其溶解的产物可替代食品中的脂肪。要想得到淀粉,最简单的方法是②______。所以,科学家探索出各种遗传育种的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现在,科学家开始构建“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如通过纳米线和细菌组成的系统,③______,也实现了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2021年9月23日,中科院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度评价了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作出的贡献。该所提出了一种具有原创性质的制备方法,先将光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甲醇中,最后利用生物酶将甲醇转化为淀粉。这项技术为淀粉生产从农业模式向工业模式的转变打开了一扇窗。这项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后续还需要尽快实现从“0到1”的概念突破到“1到10”和“10到100”的转换。这也意味着这项技术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投入实际应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第二自然段内容,概括中科院对人工淀粉合成技术的评价,要求包含转折关系,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126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战争论》(Vom 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 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
          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
          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
          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
          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
    B.“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
    C.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
    D.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
    B.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
    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
    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
    B.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C.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D.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
    (5)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30引用:4难度:0.5
  • 1266.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题目。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珍,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征讨张文表,相持已经很久,但最终还是打败了他,夺取了潭州,抓住了张文表。
    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撒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②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5)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5引用:3难度:0.5
  • 126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欧美进入消费社会,随着电视媒体普及,日常生活中充满吸引眼球的美的视觉符号和影像。传统美学最关注的是艺术审美,艺术作品是典型的审美对象。为了描述审美活动超越传统审美领域进入日常生活的现象,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理论概括。21世纪初,我国美学界、文艺理论研究界围绕此命题曾进行讨论。
          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再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尤其是对以审美需求为代表的精神生活需求更为迫切。“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从艺术殿堂走向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和物质需求的超越,有利于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大特征。一是产品审美的符号价值超过使用价值成为消费的主导价值。二是人们通过图像化、视频化、虚拟化对现实世界进行美化,或重新建构美的世界。
          在如今的体验经济时代要更注重软创新,顺应“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趋势。“体验经济”的核心特质是企业通过商品和服务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在体验经济中,体验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经济提供物,让顾客满意包含使用需求的满足,还包括愉悦体验的满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如何顺势而为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而“软创新”是相对于科学技术等“硬创新”提出的,既包含对传统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创新、审美创新等,也包含本身带有审美属性的音乐、电影、时装、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创新。
          当前,要顺应体验经济的规律,着眼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通过软创新实现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双结合。不仅考虑客户需要什么功能,更要通过品牌塑造注入文化内涵,通过整体设计注入审美价值,将功能好、技术新与艺术美、生态美等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超预期的体验。
          此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既要将审美文化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促进文明交流和互鉴;也要传承和发掘本土文化价值,满足本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审美异化、审美层次浅表化等风险。要特别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工业生产制造的“平均美”隐藏着资本控制和意识形态渗透,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总之,要在社会公共领域积极培育审美思维,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自然与自身,将审美生存作为审美化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深化和超越。
    (摘编自吴婧、张文君《新时代,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材料二:
          美学不只是提升自我修养、培育美好人格的为己之学,更是应人民之所需,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为人之学。
          适逢新时代新征程,中华美学亟须再出发,面向当下现实,把握人们新的审美需求,探索和回答在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
          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审美活动已超出文学艺术的范畴,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常态。
          一方面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审美活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本身也逐步审美化。人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都伴随着审美,普通人越来越自觉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享受生活的舒适与惬意这就要求美学不能只停留在文学艺术领域,而要去探讨日常生活的审美问题。要研究怎样把人类创造的人文之美以及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引进人的生活,研究如何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引导大众的积极审美趣味,相应地,也应警惕过度追求享受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和心态问题。
          审美变得日常,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减弱。实际上,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们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文学艺术进一步提高艺术和审美水平。
          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相互推动、促进,这才是良性循环。美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的互动关系,促进这种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美学自身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研究当下的审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培育美的高尚的情操,以此带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通过审美进行价值引领,是中华美学的责任担当。
    (摘编自胡经之《中华美学助力创造美好生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需求”指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所需的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
    B.“体验经济”的“体验”指顾客从商品和服务中得到使用和精神的满足。
    C.“软创新”指相对科学技术等“硬创新”而言的多与审美相关的创新方式。
    D.“平均美”在文中指全球化背景下引导跨民族审美趋同的生产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活动超越传统审美领域进入日常生活,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B.要做到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又要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就必须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C.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必然结果。
    D.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二者相辅相成、彼此相互促进,有利于人们提高艺术和审美水平。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彰显“生活美学”的围炉煮茶正在城市群体当中兴起,多地都掀起了一股消费新风潮。
    B.近年来,体现“国潮”元素的爆款不断涌现,涉及服装、家具、文创等多个生活领域。
    C.河南卫视近期不断打造充满东方美学的精品节目,进而在地方电视台中的影响力大增。
    D.各地艺术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沉浸式体验感,让到艺术馆看展逐渐成为市民休闲风尚。
    (4)“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普遍追求。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中华美学如何助力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6引用:2难度:0.6
  • 126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导致千年古堡加济安泰普古堡被毁。从建筑结构角度而言,加济安泰普古堡属于砌体结构,主要特点即以砖石作为建筑核心材料,砖石之间通过砂浆黏结,因而当砂浆受到地震破坏时,①_____。相比而言,木结构建筑以弹性性能良好的木材为核心材料,且拥有平摆浮搁柱根等多种抗震构造,因而能够抵抗较为强烈的地震,保持整体结构。故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故宫古建筑的立柱柱根并不插入地下,而是平放在一块石头的顶面。该石头称为柱顶石,而柱根与柱顶石的连接做法称为平摆浮搁。木材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糟朽,②_____,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柱根很容易折断并造成古建筑破坏。而平摆浮搁的做法,使得在发生地震时,柱根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③_____,而且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第二段内容及文段图片,简要概括“平摆浮搁”的主要功效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每点不超过10个字。
    (3)故宫的建筑凝聚了古人伟大的智慧,故宫随处可见的对联文化也影响着到游的人,清朝皇帝雍正就在上书房皇子读书处题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立身以至诚为本
    下联: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11引用:4难度:0.5
  • 12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活动”揭晓了本年度入选字词。其中,“稳”“战”“俄乌冲突”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际字和国际词。活动为这些年度字词提供了解读:“稳”,改革要蹄疾步稳,发展要(①);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战”和“俄乌冲突”表明a       ,但其实解决矛盾的钥匙就在人类手里,即通过对话协商来避免战争带来的(②)。
          《咬文嚼字》杂志每年也都会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在今年入选的词语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频现于2022年的文件、报告和新闻报道等各类文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出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赛道”为我国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指明了战略方向;三年来,不惧风险的“大白”给人们留下了(③)的记忆。这些语词都高票入选榜单。形成对比的是“摆烂”一词,该词b       ,但最终因含义消极而落选;另外,因为缺乏新意或创新程度不够,“建议专家不要建议”“麻了”“大冤种”等语词落选。
    (1)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交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标准有哪些?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四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4引用:3难度:0.5
  • 127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①_______,《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_______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③_______,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进行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31 20:0:1组卷:5引用:5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