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5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3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长安的风
    韦 昕
          ①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②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的教室,那风像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夜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零碎东西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铜板来……
          ③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不再像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岁,觉着内心里从未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一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怪不得把春风又称做和风、熏风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如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陪同的一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千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这是较少发生的,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④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⑤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它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汹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或红,或白,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⑥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霉而下,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⑦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外,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农谚“蚕老一时,麦黄一晌”,表现了热风吹拂之下小麦快速成熟的喜人景象,透露出农人对似乎懂人意的夏风的喜爱之情。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选取妈妈给孩子做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等材料来写,丰富了文章意蕴。
    C.文章引用俗语“自古长安西风雨”,引出下文对长安“西风雨”的来源。特点、效果的解说,重在突出西风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益处。
    D.文章引用北宋词人晏殊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是由寒风凛冽落木萧萧引发的诗意联想,意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长安的风”为线索,依次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之风的不同风味,条理明晰,层次分明:首段开门见山,点扣标题,挈领全文。
    B.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新颖、生动。
    C.“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点明“秋风”这个传统意象人所习见的情感内涵。
    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这些词语或从视觉,或从听觉,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细腻、贴切。
    (3)本文第③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66引用:5难度:0.4
  • 13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2引用:9难度:0.5
  • 13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卖鱼的瘦七
    叶仲健
          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段,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刁!
          话说这一天,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小”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的,活像一条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巡差说:“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么。”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菩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我拎走,我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说:“就这条!”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鳞,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看这一气阿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朝瘦七磕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
          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有删改)文本二:
    卖豆腐的西施
    叶仲健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伙计说:“我家少爷昨儿个吃了你家的豆腐,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伙计说:“你先别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极不服气。
          又一日,伙计来了,指肚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隔天再买你一盘。”金枝低声地说:“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金枝男人腰摔坏了,里外全靠她一个。伙计说:“价钱,亏待不了你。”
          隔天,金枝左等右等,不见伙计来,散市后,一路寻到王家。伙计说:“前儿个的豆腐,少爷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这么嫩的豆腐……那这盘怎么办?”伙计说:“挑回去!做出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我又做不来……”西施眨眨风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
          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一早送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少爷桌上。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少爷嘴里送。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
          少爷吩咐伙计把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氽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巡差坚守市场管理的“规矩”,坚持剁掉“小偷”的手指,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B.作者对反面人物——王家少爷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对金枝百般刁难,对西施施与重金。
    C.瘦七和西施两人不遵守市场“规矩”的行为,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
    D.两则小说虽然选用的题材不同,但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品质相似,也表达了相近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小说开篇都有对通州风情和集市生活的具体描写,如“杀鱼的过程”和“两种豆腐的吃法”等,是文学源自生活的最好注解。
    B.《卖鱼的瘦七》写瘦七杀鱼的过程,有别于开篇处杀鱼的描写,突出了瘦七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C.《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对西施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D.两则小说语言特色鲜明,用语朴实无华,对话多用口语,充溢着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3)两则小说中的主人公“瘦七”和“西施”有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说明。
    (4)多数读者认为文本一的题目《卖鱼的瘦七》过于直白,改为《规矩》更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7引用:5难度:0.5
  • 134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9引用:8难度:0.8
  • 134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ㅤㅤ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做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9引用:5难度:0.6
  • 1346.请选择一项合适的成语放在文中划线处(  )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喜欢在文化典籍中“      ”,重建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看起来是为了文化,实际上有很多经济图谋。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48引用:4难度:0.7
  • 134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一句既正面写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而“
     
    ”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与游人的互动。
    (2)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彰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陈情表》中“
     
     
    ”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
     
    ”,这种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丈夫的粗暴与专横,其实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在“
     
    ”一句中已有所显露。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5引用:2难度:0.8
  • 134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大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注]①大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聚饮三日。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②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③震泽:太湖的古称。④袨服:盛服,艳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在造意选词、取象设色上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
    B.颔联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以音乐、华服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
    C.颈联写出了隆冬时节梅花飘落,柳遇好风,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
    D.这首诗高华雄整,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2)金圣叹评析此诗时说:“盖大酺为普天同乐盛典,须单写毗陵不得,然一时身在毗陵,又不可置毗陵反泛写他处。如此奢切之间,安排恰好。”请结合此评简要分析此诗前两联是如何表现“普天同庆”的。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134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色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内涵丰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0引用:2难度:0.5
  • 135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能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两句是“
     
     
    ”。
    (2)贾谊《过秦论》中介绍陈涉,说他不仅是“
     
     
    ”,还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卒子,可见其出身低微。
    (3)春景代表希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景象,但古人常反其意而用之,在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蜀相》中“
     
     
    ”两句。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引用:4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