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5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3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湿北干、南米北面,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就不得不说起一条著名的“线”——“秦岭—淮河”线。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那么,①          ?这里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②         ,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河流冬季一般结冰。第三个是植被,“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三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那么,“秦岭—淮河”线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多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秦岭山系南北跨度超过100公里,地形非常复杂,因此不管综合什么指标,③          。或许,称之为“南北过渡带”更为准确。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B.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C.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D.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5引用:5难度:0.5
  • 135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之魂。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衍化
    B.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衍化
    C.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演绎
    D.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演绎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4引用:10难度:0.7
  • 135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2]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3]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4]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明洪武二年,高启因受朱元璋赏识,入朝编修《元史》。[2]瘗(yì):埋。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埋下黄金宝玉以镇金陵的“王气”。王:通“旺”。[3]武骑千群谁敢渡: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4]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黄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铁锁横江: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军攻破,孙皓投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四句写登高所见:大江奔流向东,钟山欲破浪而上,金陵山川气势雄伟。
    B.作者于酒酣之际登上金陵雨花台,荒烟落日的苍茫景象引发了他悠远的怀古之思。
    C.诗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D.“英雄”两句写鲜血似寒冷的潮水流入江河,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
    (2)下列诗句都写到了“草”,其中与“草生宫阙何萧萧”一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B.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杜牧《送隐者一绝》)
    C.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古诗中的登高之作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诗亦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3引用:4难度:0.6
  • 135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观表》说“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为人者,皆有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比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庄子•逍遥游》中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欲望面前保持戒惧、知足知止,才能心清如水、正道直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引用:3难度:0.7
  • 13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节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陶。《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编自“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1)下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文系的青年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一切皆有可能,前程远大,而作者却缺少这样的理想和勇气,去面对未来。
    B.20年前,作者和同学们喜欢在北大的三角地带游荡,谈论民主、自由,也许在今天的同学们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C.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大多数青年们却认为自己身处囧境,在苦苦追求所谓的幸福。
    D.作者对当下青年人的担心是源于他们的不再“相信”,在到处充满怀疑的时代洪流中,青年人不再相信“信仰”。
    (2)根据演讲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二十年前的青年相比,当下的青年们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和更成熟的内心,但少了些许激情与理想。
    B.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青年可能会被消磨掉他们的浪漫与绚烂,在踏入社会之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变得务实和现实。
    C.文学理论与古典文献在利益面前败下阵来,当下的青年人心灰意冷,随波逐流,早已失去了北大人应有的坚守。
    D.在时代的车轮下,我们坚守了理想与信仰,才能笑对他人的质疑和批判,在心中保存古人所说的“浩然之气”。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下的青年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选择了一些容易挣钱和立足的专业,却不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B.80后夫妇因为承受不了职场的压力,选择远离城市,隐居山林,开荒拓地,喂马劈柴,怡然自乐。
    C.全国道德模范黄文秀用年仅30岁的青春芳华践行初心与使命,用心中的信念之光传递温暖与梦想。
    D.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多人迷惘,很多人怀疑,很多人失去信仰,但是作为北大的青年,作为中国的青年,仍然牢记着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
    (4)这篇演讲稿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中国青年信仰的态度上,作者的观点过于杞人忧天。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15:30:3组卷:5引用:2难度:0.7
  • 135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B.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C.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D.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资政殿,为北宋皇宫中的一处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设立资政殿大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国政。
    B.朔,为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时月亮是看不见的。因而“朔”也就有了“黑暗”的意思。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荒政,是赈济灾民以维持政权统治的政策。自先秦以来历朝均较重视荒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灾初期,赵公对属县的“七问”是防患于未然的调查准备工作,突出了赵公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于城市郊野广设救济点,为流亡到本地的流民发放粮食,体现了赵公作为“父母官”的仁爱之心。
    C.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体现赵公为官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有担当。
    D.作者记录这件事不仅是为了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为了记录赵公已经试行的救灾章程条例,便于后世效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前人评价,本文自始至终贯穿着民本主义思想,赵公哪些措施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

    发布:2024/12/31 15:30:3组卷:2引用:1难度:0.5
  • 1357.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8:0:1组卷:35引用:3难度:0.7
  • 135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9 20:0:3组卷:0引用:1难度:0.8
  • 135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9 20:0:3组卷:0引用:1难度:0.9
  • 136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②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
     
    ,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发布:2024/12/29 20:0:3组卷:344引用:4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