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4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士大夫创作的鸟类赋通常有两种故事模式:出众的鸟类令人_____,却被囚禁于苑囿或牢笼;寻常的小鸟虽或免于囚笼,却往往遭遇不幸。此类赋以鸟儿为主角:很少能一直像英国诗人雪莱笔下的云雀那样,自由欢快地生活在天地间。汉唐是中国赋文 _____的发展时期,其中汉赋的创作思路和文学元素对后世影响尤为深刻。赋家作赋献给君主,君主得以娱情,而赋家获得更多的政治机遇。献赋作品中的各种异鸟,或因罕见,或因鸣声婉转、搏击勇猛等特殊才能被献至宫廷。也就是说,赋家和异鸟都凭借某种有价值的特质,进入君主权力掌控的区域。汉代赋家 _____地觉察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将异鸟作为自我精神的外在投射,通过赋中的讲述传达自己对现实权力结构的认知。而从汉代开始,献赋一直是中国政治世界中 _____的文化活动,因此鸟类赋中的“囚鸟故事”也就借由献纳背景延续下来,并同时影响了非献纳背景下的鸟类赋创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赞叹 如火如荼 清晰 缺一不可 B.叹惋 如日方中 清楚 缺一不可 C.叹惋 如火如荼 清楚 不可或缺 D.费叹 如日方中 清晰 不可或缺
A此类赋中作为主角的鸟儿,很少能一直像英国诗人雪莱笔下的云雀那样,自由欢快地生活在天地间。
B.此类赋以鸟儿为主角,它们一直很少能像英国诗人雪莱笔下的云雀那样,自由欢快地生活在天地间。
C.此类赋中作为主角的鸟儿,很少能像英国诗人雪莱笔下的云雀那样,一直自由欢快地生活在天地间。
D.此类赋以鸟儿为主角,它们很少能一直像英国诗人雪莱笔下的云雀那样,自由欢快地生活在天地间。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囚鸟故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
B.魏晋名士们打破礼教束缚,崇尚本真自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这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C.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
D.在38万公里外的环月轨道上,嫦娥5号升降器携带着月壤样品和轨道器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对接”。发布:2024/12/20 13:30:1组卷:12引用:2难度:0.7145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13: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145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这里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意是指男女双方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
D.壬戌,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中的一年。这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发布:2024/12/20 13:0:2组卷:5引用:4难度:0.61454.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13:0:2组卷:2引用:4难度:0.814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说,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手工、园艺、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和“偶像”。
(摘编自于洪良《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材料二:
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摘编自张凡《在劳动中淬炼成长》)材料三:
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劳动教育给出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和开发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这即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家校互动机制,协助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庭中从事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课堂上习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场城,依靠家长的示范、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制作指导手册,提出教育要求,并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专门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借助于职业技能学校或与劳动教育基地、厂矿企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延伸学生对于当代劳动形态的理解,贴近劳动人民,形成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意见》特别提出劳动周的实践要求,小学高年级以上就需要寻找合适的社区、社会劳动场所,安排集中的劳动锻炼。设计劳动周课程应凸显集中的集体劳动中的合作性特征,不仅每个学生要有各自的劳动体验,而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劳动权益如何维护等,形成劳动教育中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编自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其中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B.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就能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C.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搭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平台,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D.智能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人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B.材料二立足当下,着眼人生,回溯历史,有力地批驳了某些人对提倡劳动教育的质疑。
C.材料三采取总分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D.三则材料都紧扣劳动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但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清朝刘蓉《习惯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D.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复兴中学拟在新学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请根据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从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角度向学校提出建议。发布:2024/12/20 13:0:2组卷:30引用:5难度:0.5145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13:0:2组卷:2引用:2难度:0.8145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②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5)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发布:2024/12/20 13:0:2组卷:31引用:10难度:0.41458.对《短歌行》中所用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12:30:2组卷:202引用:14难度:0.91459.《红楼梦》中曹雪芹从人物的外貌、出身、际遇、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多个角度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活真实的人物,请从探春史湘云、晴雯、袭人、刘姥姥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参考下面示例用一组对偶句概括人物形象。不少于14字,不多于30字。
示例1 贾宝玉:怡红公子,俊逸灵秀本多情;富贵闲人,放荡不羁性乖张。
示例2 薛宝钗:贤良淑德识大体,安分随时守愚拙。发布:2024/12/20 12:30:2组卷:33引用:6难度:0.7146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①_____、②_____、③__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B.高明的针灸
C.中西医的比较
D.治疗的不同选择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5)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13引用:4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