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461.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27引用:19难度:0.71462.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闻一多《红烛》节选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26引用:3难度:0.7146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注]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此诗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此诗借用了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诗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橘林图景。
B.三、四两句写橘树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
C.五、六两句,写这些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
D.本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2)有人认为本诗是借橘树来写自己,那么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2/20 11:0:1组卷:7引用:10难度:0.5146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20 11:0:1组卷:9引用:9难度:0.7146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1936年10月24日)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
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习近平、2019年9月29日)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9年10月1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将这三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20 11:0:1组卷:7引用:3难度:0.714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健康还宣城途径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做铺垫。
B.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C.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D.“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能体现再次来此的欣喜。
(2)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发布:2024/12/20 11:0:1组卷:17引用:8难度:0.51467.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因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者采取的措施。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通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015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大陆5000年前的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究。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可见痕迹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证据。
B.瘟疫考古较难,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C.经考古发现,造成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瘟疫是引起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的直接原因。
D.为了提高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1世纪以来,我们不断地将科技引入考古学研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B.文章以罗马庞贝古城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C.文章引用《周礼》等相关的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D.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也有可能是由《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B.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等因素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C.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会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当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D.因对瘟疫的考古学研究目前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的直接证据才是当务之急。发布:2024/12/20 10:30:3组卷:10引用:6难度:0.7146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允许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萧条的乡村的两极分化景象,只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
所谓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机制,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方略,能够有效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林志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红旗文稿》2018年10月20日)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统计表2016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2012年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年均实际增长 全国居民 23821元 44.3% 33.3% 7.4% 城镇居民 33616元 39.3% 28.6% 6.5% 农村居民 12363元 47.4% 36.3% 8.0%
材料三: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摘编自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经济日报》2018年6月5日) 材料四:长岩村是贵州省惠水县的贫困山村。2013年,长岩村前任村支书李德云凭借自己长期在外打拼的经验,清楚知道,村里的持续发展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摆脱只靠官方“输血”的困境。
寻找特色产业或许是打通自身“造血“功能的最佳良方。李德云介绍,通过村干部的“取经”以及贵州省茶业专家的实地考察,长岩村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气候“劣势”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人少地多的长岩村大举进军茶产业。通过发展茶产业,长岩村两年来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返回了,现在每天在茶场上班的村民有100人左右,多的时候有200多人。
目前,长岩村的茶产业已发展有万亩规模,同时成立了贵州惠水咕噜苗乡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贵州黔色国香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云顶茶叶有限公司,以“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为长岩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刘鹏《中国乡村变迁观察:生机再现,村民化身“上班族”》,“中国新闻网”2017年5月2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喜人,其中农村居民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但是年均实际增长率却超过了城镇居民。
C.当前,广大农民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走上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的路,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有的则已成为城市居民。
D.茶产业不仅为长岩村带来了经济收入,还给其带来了人气,两年来村里有三分之一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返回,现在每天在茶场上班的村民也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了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党中央实现中国梦和振兴乡村的坚定决心。
B.要避免城乡两极分化,应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机制,既要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也要让农村对标城市,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
C.当前,中国乡村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千年未有的变化遍及中国各地乡村,它是农民与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D.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本是长岩村贫困的主因,现在这一“劣势”已成当地发展茶产业的“优势”,茶产业则为当地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4/12/20 10:30:3组卷:4引用:3难度:0.714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尊崇自然 铸塑人格 ①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②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自然万物的主要特征是自在与自由的结合与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们,理想人格是人们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与人间群寰没有更多牵扯更细瓜葛。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③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呈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万物和田园山水的体味和感悟,已经超越了两汉时期的比德说,而与更深远的审美人生相牵相依,成为孕育清朗人格的源头和津梁。阮籍在《达庄论》里说得非常清楚:“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游放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心境洁雅,心绪明澈,有组织地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南梁博物学家陶弘景赋有一诗,是应齐高帝萧道成征召而作的,诗中写出了自己以山林自娱的志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陶弘景博取“山中宰相”名声起到了加分作用。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恰、融为一体,从而也就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④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无论是地理的、生态的,还是心理的、象征的,塔克拉玛干都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噩梦联翩。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劫匪、朝觐者络绎不绝,心怀的目的各个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大体上是与时下国人思维相对接相契合的。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当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8日16版,作者:刘金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人类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人性人格就会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
B.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的表现。
C.魏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自觉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D.人们驻足欣赏秀丽山水景色时就会淡化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从而陶冶人格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人类尊重自然万物与自然万物对人性人格的作用的关系方面提出了论点。
B.第②段列举庄子的《逍遥游》论证了理想人格是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
C.第③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了自然万物可以使人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
D.第④段运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的描写,论证了令人恐惧的自然万物会铸造升华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可以陶冶品性化育人格,人们处居的秀丽山水为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创造了条件。
B.古代山水田园诗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体现诗人对自然万物的体味和感悟,孕育清朗人格。
C.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田园风光的沐浴交融中,摆脱了俗世羁绊和利益拘囿,获得了甘醇清逸的人生感受。
D.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培养完美人格的精神渊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根源。发布:2024/12/20 10:30:3组卷:3引用:1难度:0.6147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新华日报》)(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B.大学生沉迷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D.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C.“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D.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B.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C.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D.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发布:2024/12/20 10:0:1组卷:69引用:1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