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0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8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15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发布:2024/12/19 18:0:2组卷:94引用:28难度:0.8
  • 155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8:0:2组卷:17引用:4难度:0.8
  • 155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19 18:0:2组卷:23引用:54难度:0.6
  • 1554.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7:30:2组卷:13引用:3难度:0.5
  • 15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而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下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选择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英勇赴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的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晁错。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因此而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冲突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忠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史记》也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运用了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重大事件。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了蔺相如挺身而出、勇赴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D.面对谋国与谋家的选择,甚至遭受其父以死相逼,晁错依然不改初衷。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晁错的崇高精神得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是精心安排,是为了体现“崇尚德义”等价值观。
    B.哪些人可以成为《史记》的传主,哪些人不能成为《史记》的传主,这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因为司马迁是根据人们的精神来选择传主的。
    C.《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司马迁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不珍惜肉体生命,《史记》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是这种生命观的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B.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C.樊会披帷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D.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史记》是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19 17:0:2组卷:5引用:4难度:0.5
  • 155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乌江,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节选自《项羽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下列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在这里是祝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沛公的一番言辞,既表白了与项王同心协力攻秦的意愿,又轻描淡写地用“不自意”三字掩盖了自己先入关中夺取天下的野心。
    B.沛公深知自己势单力薄,所以他按时赴约,从“谢”和“东向坐”的行为举止上着意表现出自己的谦卑的态度,以求得项王的原谅。
    C.项王自恃人多势众,对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又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等于把绝密信息拱手交给了敌方。
    D.樊哙闯帐虽未得沛公允许,但吃生彘肩后,能慷慨陈词为沛公诉苦,问得项王未有以应,使宴会气氛有所缓和,也是立了大功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发布:2024/12/19 17:0:2组卷:2引用:4难度:0.7
  • 1557.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举酒
     

    ②浩浩平如虚御风
     

    ③是岁十月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飘飘如遗世独立 ②顾安所得酒
    B.①行歌 ②及时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 ②以待子不时
    D.①不知其所止 ②归谋诸妇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发布:2024/12/19 17:0:2组卷:14引用:3难度:0.6
  • 155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粤港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

    发布:2024/12/19 16:30:1组卷:35引用:15难度:0.6
  • 15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选自《阿Q正传》)(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王胡比捉虱子,可见阿Q精神的荒芜;阿Q不与王胡比癞疮疤,鄙弃他有络腮胡子,通过“优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B.王胡骂阿Q是“癞皮狗”,将他拉到墙上碰头,可见他并没有阿Q那种见了强者畏怯、见了卑微的人就自高的心理。
    C.阿Q厌恶钱太爷的大儿子戴假辫子,称他为“假洋鬼子”,这表明阿Q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D.“酒店里的人”虽然没有亲自动手欺负小尼姑,但仍然觉得很满足,“九分得意的笑”表现出他们无聊、阴暗的心理。
    (2)对选文中“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来只被他奚落”的王胡“竟动手”,这出乎阿Q的意料,“无可适从的站着”表明这一次受辱使他意识到现实和他想象的并不一致。
    B.王胡打破了阿Q心中的秩序,他立刻以“皇帝已经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等来修补,剧烈的时代秩序变迁是他“无可适从”的直接原因。
    C.同样写被打,被王胡打后阿Q用言语自欺的方式消解屈辱感,被假洋鬼子打后则通过“忘却”转向了新的胜利,两处叙写“重而不犯”。
    D.鲁迅没有过多描写阿Q的心理,甚至没有写他遭受屈辱的痛苦,而是写他自我认知的世界被打破的片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阿Q的逻辑。
    ①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②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4)小尼姑“这断子绝孙的阿Q”一句哭骂影响了阿Q的命运,请根据《阿Q正传》整本书简要解说。

    发布:2024/12/19 16:30:1组卷:16引用:3难度:0.4
  • 156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火车梦
    刘林波
          那时,他还是嘴边刚长出毛茸茸胡子的愣头小伙子,她还是八月苹果一样未成熟的青涩少女。
          一个初夏的下午,社员们把晒好的小麦刚入了囤,光坦的晒麦场就像刚烙完饼的平底锅,散发出热乎乎的香气。别急,好戏即将开始,社员们你一团我一伙地聚在晒麦场周围的麦秸垛下休息,有人耐不住了,喊:“开火车了!”
          一辆,两辆,三辆……汉子们把干活用的平板车连在一起,捆好,拼成了“火车”,分成五六个小组进行开火车比赛。说是开,其实是推,“火车”上横七竖八坐满了人,他们嘴里齐发着“呜呜”声,参赛者便翘起屁股,在后边拼命地推着车子跑。他们谁也不服输,满场子乱转,谁“开”得快,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最短,谁就是冠军。
          那天的冠军是他,他成了众人眼里的大力士,“乘客”们合力将他抛了起来。被抛向空中的时候,他无意中瞅了坐在麦秸上的她一眼,正在纳鞋底的她也刚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闹够了,他特意走过去,看着她水晶葡萄一样明净的眼睛,问她:“你咋不来坐‘火车’呢?”
          她害羞地低下头,轻声嘟囔:“要坐就坐真的火车,假的就是假的。”她和众多的乡亲一样,只是在电影里见过火车,火车站还在山外很远的市里首先得坐一个多小时驴车到乡里,接着从乡里坐一天仅一班的客车到县里,再由县里转车到市里总共有一百多公里的路,而她最远才到过乡。“假的都坐上了,离真的还会远吗?”他开导她。
    “是吗?”
    “肯定啦。”他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后,很大声地说,“下面,请美丽的蛾子姑娘坐火车专列。”几个爱凑热闹的女人一哄而上,不管蛾子愿不愿意,就将她抬上了车子。
          在众人狂叫声中,蛾子的“专列”启动了,他铆足劲儿,一边推着车子跑,一边问道:“好玩意,刺激吗?”
    “火车到哪里了?慢了。”她给他一个坏笑。
    “到上海了。”
    “下一站到哪里?”
    “北京。”
    “北京啥时候到?”
    “早着哩。”
    “让我停下缓口气。”
    “偷懒是孬种,我是指挥官,我说啥时候到就啥时候到,不到站不准停,快呀!”她看着他狗一样喘着气,满身的汗水往下淌,幸福地笑了。
          夕阳西下,橘色的阳光染红了她青春的脸,温柔了他和她的距离。
          这是我爷爷和奶奶的初恋故事。爷爷告诉我奶奶是带着“火车梦”嫁给他的。奶奶在订婚时就对他说,你一定要陪着我坐火车逛全国。爷爷发誓,等结了婚,手头有了钱一定去。
          我好奇地问道,奶奶的梦圆了吗?
          爷爷说婚后的头一年,秋收后农闲,钱袋子也鼓了,他决定带奶奶坐火车上北京玩,奶奶兴奋得一夜没合眼。可是,早上临出门的时候,奶奶忽然觉得身子不舒服,一直呕,只好去了村卫生站,幸好那医生会把脉,一看是喜脉,北京是去不成了,但他们心里乐。爷爷故意挑逗奶奶说:“快走,晚了就赶不上火车了。”奶奶用拳头直擂着爷爷的胸口。
          有了孩子缠身,奶奶再也未提坐火车的事,爷爷以为她早忘记了。后来,为了生计,爷爷去了省城打工,奶奶不但没有离别的难受,反而很高兴,每次来信都是先问火车方面的事,问得十分详细。爷爷便来信说,趁孩子放假你娘仨赶快来。奶奶来信却说,你是真傻假傻,我一走,家里的牛、猪、鸡谁来喂,田谁来管?家里的房子旧了,过两年还要翻新,咱可不能乱花钱哪!
          奶奶说的是实情,两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上学、盖房、娶媳妇、生孩子,一件件事儿接踵而至,结果她熬成了四个孙子的奶奶,又要每日照看他们,还是忙,她怎能有闲钱有空闲时间呢?我小的时候,一次饭桌上,爷爷对我爸爸说:“你妈还没坐过火车,有空……”爷爷话还没完,奶奶立马大怒,拍着桌子呵斥:“你老糊涂了,火车谁没坐过?我年轻时北京上海哪儿没逛过?”我们都不敢接茬儿。晚上,我听到奶奶在屋里教训爷爷:“孩子过日子容易吗,别给他们添麻烦好不好?”
          后来的后来,我在省城上班了。第一次领了工资,我匆匆回到家,准备接爷爷奶奶去一趟省城,圆奶奶的火车梦。
          到了村口,我远远地看到田间的小路上有一对熟悉的身影—爷爷佝偻着身子,一摇一晃地推着一辆平板车前行,车上坐着我的奶奶,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爷爷时不时地嘶哑嗓子,喊:“坐火车美吗?”
          奶奶说:“你老开着就美。”
    “下一站是哪里?”
    “上海。”
          我躲在村道边的一棵柳树下,看了半个多小时才现身,爷爷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选自《安徽文学》,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环境描写虽不多但恰到好处,如第二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热烈的气氛,为下文写“开火车”比赛作了铺垫。
    B.在文章的前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初恋时奶奶娇羞的形象。
    C.本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以“我”的口吻将爷爷奶奶的故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D.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作者大量使用人物的日常对话,还有一些方言词汇如“孬种”“接茬儿”等,富有乡土气息。
    (2)本文以“奶奶的火车梦”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哦,香雪》中的香雪梦想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本文中的奶奶梦想能坐上火车,两篇文章都通过写农村女性的梦想来表现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香雪和“奶奶”的形象有何异同。

    发布:2024/12/19 16:0:1组卷:0引用:2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