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441
更新:2025年06月20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1186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1711.下列关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8 4:30:1组卷:12引用:1难度:0.517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 ,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眼泪。
②连日暴雨 部分低洼地带积水。
③在这片沉寂了多年的原始森林中, 出现了野生东北虎的足迹,怎不叫人高兴?发布:2024/12/18 4:30:1组卷:27引用:1难度:0.517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 光 温情 希望 B.光 热 温情 希望 C.光 热 希望 温情 D.热 光 希望 温情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D.“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C.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D.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B.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发布:2024/12/18 4:0:1组卷:11引用:4难度:0.117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阴下的默想 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阴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东去的扬子江。
我们就坐在茶座间。一颗枝叶四出的巨大的常绿树荫蔽着。这种有椭圆形叶子的乔木在我们家乡名黄桷树,常生长在岩边岭上,给行路人休憩时以清凉。当我留滞在沙漠似的北方我是多么想念它啊,我以不知道它在植物学上的名字深为遗憾,直到在一本地理书上读到描写我们家乡的文字,在土壤肥沃之后接上一句榕阴四垂,才猜想它一定是那生长在热带的榕树的变种。
现在我就坐在它的树阴下。
而且身边是我常常想念的别了四五年的朋友。
我将怎样称呼我这位朋友呢?我曾在诗中说他常有温和的沉默。有人称他为一个高洁的人。高洁是一个寒冷的形容词,然而他,就对于我而言,是第一个影响到我的生活的朋友。他使我由褊急、孤傲和对于人类的不信任变得比较宽大,比较有同情心。
这次我回到乡下的家里去过完了十三天假日,又到县城里来冒着暑热,等着船。又等了三天的船。正当我十分厌烦的时候,他坐着帆船从他那闭塞的不通邮讯的乡下到县城里来了。
我们说了很多的话,随后是片刻沉默。就在这片刻沉默里,许多记忆,许多感想在我心里浮了起来。
北方的冬天。已经飘飞过雪了。心中有一种奇异的悒郁渴望。那每当我在一个环境里住得稍稍熟习后便欲有新的迁移的渴望,又不可抵御地折磨着我。我写信给我的同乡,说想搬到他们所住的那个会馆里去。
搬到会馆后我的屋子里没有生炉火,冷得像冰窖。每天餐桌上是一大盆粗菜豆腐,一碗咸菜和一锅米饭。然而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欢欣。
因为我们过着一种和谐的生活。而我那常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那时候更常有着温和的微笑。在积雪的日子,我往往独自跑出去享受寂寞,回来便坐着写诗。那是一些很幼稚的歌唱,但全靠那位朋友读后的意见和暗示我才自己明白。所以他又是第一个影响到我的写作的朋友。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他自己是不常写作的。但有一次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册手抄本给我看,上面写满了用小诗形式记下来的诗的语言,像一些透明的露珠那样使我不能忘记。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
“寂寞的秋猫儿,绕着我的脚前脚后”。
“吹去爬到我书上的虫儿,使它做一个跳岩的梦”。
我常以我那位朋友的屋子为我的烦忧的托庇所,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平静、友谊和莫逆于心的谈话。有时我们一同缓步在那些曲折的多尘的小胡同里,或者在那开着马缨花的长街上。
不久他就离开了那个古城,回到混乱的文化落后的家乡去寻找职业。没有发现适宜的工作却发现了肺病。他吐血了。这个悲哀的消息给我带来惊讶,忧虑,我想起了他瘦弱的身体,困难的家庭状况和家乡的那种折磨人的社会环境。
全靠他自己,他和那可怕的疾病斗争了四五年还是坚强地活着。在这中间他还断续地以劳力去换取一种极简单的生活。
在一封信里他写着:“我宁愿挑葱卖蒜,不和那些人往来。”那些人是什么人呢?不待推测,我就想到那是充满各地的闭着眼向社会的上层爬的人们。后来他又寄一些新的小诗给我,当我读到其中的这样一首:
“我愿是一个拣水雀儿,在秋天的田坎上啄雨后的露珠。”
我起了许多感触。我联想到一位古代的愤世者的话:“世间无一可食,亦无一可言。”
现在我们见面了。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很年轻的人了,却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仍然不关心我的归宿将在何处,仍然不依恋我的乡土。未必有什么新大陆在遥遥地期待我,但我却甘愿冒着风涛,带着渴望,独自在无涯的海上航行。
对于明天我又将离开的乡土,这有着我的家,我的朋友和我的童年的乡土,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我责问着自己。我不自禁地想起一片可哀的景象:干旱的土地;焦枯得象被火烧过的稻禾;默默地弯着腰,流着汗,在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农妇。
这在地理书上被称为肥沃的“山之国”,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无声地统治,无声地倾向灭亡。
或许这就是驱使我甘愿在外面流离的原因吧。
是啊,在树阴下,在望着那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的时候,我幻想它是渴望地愤怒地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
1937年6月11日下午,山东莱阳。(1)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树”,指的是“我”家乡的黄桷树,开篇写“我”遗憾不知道它植物学上的名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中不着重展现朋友的衣着打扮、外貌体态,而是特意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既表现出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又写出他对“我”生活和写作的影响。
C.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对往日的回想,呼应了标题“树阴下的默想”,单纯、充满憧憬的会馆生活与冰冷、令人绝望的当下现实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D.文末作者的思绪飞扬,由朋友想到田间农夫农妇,由故乡而至“山之国”,最后幻想扬子江愤怒地流向自由王国,预示“我”人生今后的走向。
(2)文中多处引用“我”朋友的小诗,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寞的秋猫儿,绕着我的脚前脚后”营造出恬淡、静谧的意境,使文字显得婉转深沉,也透露出朋友性格中的敏感、沉默。
B.“吹去爬到我书上的虫儿,使它做一个跳岩的梦”通过朋友对微小的生命的关注,体现出他性情的温柔,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我宁愿挑葱卖蒜,不和那些人往来”突出了朋友高洁的品质,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D.“我愿是一个拣水雀儿,在秋天的田坎上啄雨后的露珠”旨在写出朋友历经坎坷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发“我”的共鸣。
(3)文中“我”责问自己“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分析。
(4)本文在叙事散文中很有特色,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发布:2024/12/18 3:30:2组卷:10引用:2难度:0.517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所谓“典”,就是典范、典籍、典则。在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典是在宪法之下的基础性法律。
自罗马法起,法律可以分为公法与私法两大类,它们分别确认公权与私权。法治的基本要义是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一般认为,保障私权是由民法典等民事法律实现的,而规范公权是由公法承担的。但实际上,民法典在确认和保护公民各项民事权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国家权力依法行使的作用。这是因为,对民事权利的确定和保护本身就为国家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这就意味着,在立法层面,不只是私法,涉及行政权、司法权运用的公法,也不能与民法典的规定相冲突,不能减损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权利。
现代社会民事关系纷繁复杂,不仅需要民法典调整,还需要大量的民商事单行法进行调整。我国历来实行民商合一体制。在民法典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单行民商事法律,如公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它们并没有入典,它们与民法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所有调整民事主体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私法规范中,民法典因其内容的完备性、体系的完整性、调整范围的宽泛性、价值的指导性等特点而居于基础性地位。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典的颁布,使民商事单行法在民法典的统帅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整体。
民法典可以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行政执法要尊重民法典规定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民法典对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作用表现在:一是资讯集中,方便找法。二是统一裁判依据。三是提升执法和司法人员的能力。民法典颁布后,如果执法和司法人员都能够真正学懂、弄通民法典的规则,就可以基本把握处理和裁判民事纠纷的基本规则,并能够按照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处理民事纠纷。
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学习好、实施好这部法典,才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对良法善治的美好期待。
(摘编自王利明《<民法典>的时代意义》)材料二: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她很温柔,1260个条文,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被不再保留。她C位出道,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14亿人为她郑重庆生。
我们每天都在与民法打交道,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民法典给所有的“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美妙体验。
体验一:为人权保护加成
这是世界法治史上,首开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先河。不是仅仅将以往散落在民法各处的人格权利“整理收纳”,而是要使人格尊严得到全面保护,让“人”成为法律的终极关怀。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将权利范围由禁止刺探私密信息,扩展到对“午夜来电”等骚扰行为的防范。避免科学伦理“不能承受之重”,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
体验二:为家庭和睦聚力
法律更周全,吾乡是心安。民法典迎难而上,用更完善的规则守护爱的港湾。家有所安,减少“头脑发热”式离婚,设立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更好维护家庭关系稳定。遗有所果,遗嘱形式和效力更加多样,新增加打印、录像等遗嘱形式,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即可,删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给予行动不便的立遗嘱人更多选择,让财产处分更真实、更便捷。
体验三:为社会治理赋能
最基础的法律,关注最揪心的细节,民法典对于人民需求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新增内容中不少是针对舆论热议的立法回答,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效能得到有效彰显。“头顶上安全”将有法可依,完善了高空抛物坠物相关各方的民事责任,用让抛物者买单的方式守护头顶安全。对高利贷和“霸王条款”说“不”,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对格式条款制度细化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厘清物业与业主关系,增加规定物业服务合同,明确小区电梯广告的收益由业主共享,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物业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民法典的通过,就是把“时代之变”刻印在法典上,刻印在了国人的心上。
社会、经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前进,它也终于赶在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破茧而出,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是中国之治的杰出体现,更是民族复兴之路的法律凝结,她将用前所未有对正义的追求,为我们撑起前所未有的法治支点,这是时代的呼唤!昨天的奇迹不过是明天的必需品,所有惊叹都会成为理所当然,我们相信,这座里程碑最终也将只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法治蓝图的一部分,这是未来的预告!
民法典,我们欢迎你的到来!
(摘编自长安剑《<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法与私法是起源于罗马法的法律分类,公法涉及行政权、司法权等的运用,私法保障各种民事权利,二者的行使是法治的重要任务。
B.公法与私法各有所司,但实际上,对民事权利的确定和保护本身就为国家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这说明公法不能凌驾于私法之上。
C.现代社会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大量民商事单行法调整的必要性,虽然颁布了民法典,一些民商事单行法律也不会因此而被废止。
D.民法典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是民族复兴之路的法律凝结,它解决了中国法治支点空缺的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并运用民法典的规则,就能够真正实施好这部法典,并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民法典在调整民事主体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相较其他私法规范,更为系统、完整,但其法律内容的制定也要受到宪法的约束。
C.规范涉及科学伦理的医学和科研活动,设立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以及禁止民间借贷,都是民法典良法善治的体现和法治效能的彰显。
D.中国民法典将散落的人格权利归纳整合,从而使人格尊严得到全面保护,这在世界法治史上具有开创之功,也是中国之治的杰出体现。
(3)根据材料,下列案例中,不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审案依据的一项是
A.小李是某学院学生,同学们喜欢用小李的许多照片做表情包,某天小李发现,自己的表情包和就读学院的信息,都被大家放到了网上。
B.年近七旬的庾大爷在小区散步,某业主家小孩从18楼房屋阳台抛下一瓶矿泉水,水瓶掉落到庾大爷身旁,庾大爷受惊摔倒,造成骨折。
C.王阿婆去世前曾私下打印遗嘱交给女儿,想让她继承较多的遗产,但是儿子以打印遗嘱时缺少见证人为由,起诉这份打印遗嘱无效。
D.张三、李四是同班同学,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沉迷赌博,输掉零用钱后两人偷走市政下水井盖,拿去卖废铁,后来被人当场抓获。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5)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民法典的“基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布:2024/12/18 3:30:2组卷:6引用:2难度:0.517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C.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D.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②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5)请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发布:2024/12/18 3:30:1组卷:174引用:11难度:0.51717.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发布:2024/12/18 3:30:1组卷:43引用:43难度:0.617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比及三年 比较 B.舍瑟而作 放下 如五六十 或者 C.吾与点也 赞成 如会同 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 谦让 孰能为之大 谁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发布:2024/12/18 3:0:1组卷:54引用:4难度:0.61719.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8 3:0:1组卷:51引用:5难度:0.51720.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______,然而他又很______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______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______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发布:2024/12/18 2:30:2组卷:1引用:1难度: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