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28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 |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64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801.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2)第二副上联:发布:2024/12/17 11:30:2组卷:30引用:6难度:0.7180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劝人饮酒、劝请) 羽化而登仙(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山川相缪(“缭”,盘绕) C.知不可乎骤得(急速,快) 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洗盏更酌(更替) A.归而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曾日月之几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 需挟飞仙以遨游 D.状如松江之鲈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时方的尊称。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D.“谥”是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如诸葛亮谥为“忠武”,岳飞谥为“武穆”。
(4)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C.乙文前三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发布:2024/12/17 11:30:2组卷:39引用:4难度:0.61803.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填写两个恰当的语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夔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强诗人杜甫;发布:2024/12/17 11:0:2组卷:37引用:5难度:0.71804.(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了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B.“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C.“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D.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发布:2024/12/17 11:0:2组卷:7引用:3难度:0.618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11:0:2组卷:35引用:2难度:0.7180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10:0:1组卷:216引用:7难度:0.918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返回路上
刘醒龙 孙四海和张英才走拢去,见余校长拄着一根树枝靠在路边石头上。
余校长苦笑着说,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明明看见一个人在前面走着,还叼着一只烟头,火花一闪一闪的。他快走几步,想撵上去找个做伴的。到了近处,他一拍那人的肩头,觉得特别冰凉,像块石头。他仔细一打量,果然是块石头,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
余校长说:“我想等个熟人做伴,回去看个究竟。”
孙四海说:“我们去看看,你丢下什么没有。”
张英才知道这风俗,人走夜路受到惊吓,一定要赶紧回去找一找,以免有魂魄失散了,人会大病一场。
回去一找,果然是座墓碑,而且还是老村长的。界岭小学就是当年老村长拍板,让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修建的。过去余校长常叹息说,若是老村长在世,学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种破样子。叹息归叹息,大家也都体谅老村长的为难之处,他自己的大女儿生下来就是女苕(湖北方言,愚蠢之意)。老村长却不承认,非说是读书少了。这也是老村长坚持要在界岭修建小学的重要原因。老村长在位时勉强张罗将女儿嫁了人,生了叶碧秋。叶碧秋过了启蒙年纪,九岁才报名上学。
这时,孙四海开口说:“老村长,你爱教育爱学校我们都晓得,可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你要是将余校长吓出毛病来,事情就会非常糟糕。您老的外孙女叶碧秋早就上学了,书也读得很好,我们都有信心,觉得她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你要想爱得正确,就请保佑我们这些民办老师早点转正吧!”
余校长在一旁说:“孙主任,你可别像邓校长,为了转正,不论是神是鬼,见到了就烧香磕头。”
孙四海苦笑一声:“我这是开玩笑。”
余校长说:“人家死了多年,你还敢与他开玩笑,这也怪老村长当初太宠你。他将你从别的村弄过来当老师时,大家都以为是招上门女婿,两个女儿由你选哩!”
孙四海说:“老村长如果真的开口,说不定我会答应他,那样的话,我也算有个家了,不至于到现在还是一个人睡觉,全家人做梦。”
余校长说:“这话又说过头了,小心有人听了心里难过。”
于是大家又说起墓碑的事。老村长的坟墓早就在这条路上。当年下葬时,余校长还站在新坟前亲自念过祭文。怪就怪连余校长都会在视觉上出错。余校长说,这种事山里常发生,不用大惊小怪。
大家刚刚平静下来,墓地里忽然传出一种像是女鬼的笑声,说哭不是哭,说笑不是笑,听起来很近,找起来很远,最恐怖的是,每一声响到最后,都会在一种狰狞的感觉中变得虚无缥缈。
从来只将鬼神当成笑谈的张英才,下意识地一把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也没有沉住气,同样一把搂住余校长的腰。余校长站在最前面,冲着黑糊糊的墓地吼了一声:“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你就不要用这一套来吓唬人了!”
黑暗中真的走出一个人来。在暗处发出怪笑的女人,竟然是叶碧秋的母亲,也就是老村长的大女儿。
余校长和孙四海晓得她是个女苕,也不好生气,只问她这么晚躲在这里干什么。
叶碧秋的母亲嘿嘿一笑,说自己想爸了,顺便将最近学会的一篇课文,背诵给他听。说话时,她很得意地亮了亮手里拿着的小学一年级课本。
哭笑不得的余校长让开路,由她先走。
余校长他们说着话,就到了邓有米的家。余校长在门外喊了一声,成菊出来答应,邓有米还没有回来。邓有米送学生的路最远,有个学生离学校足有十里。来回一趟整整二十里,三个人进屋去说了一会儿话,邓有米就在外面叫门。开门进屋,四人一凑情况,不由得吓了一跳。
真是蹊跷事不凑成一堆,就算不上蹊跷。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站在路中间一动也不动。那些狼也怪,像赶什么急事,一个接一个擦身而去,连闻也不闻他一下。其中一只小狼,被两边的大狼夹着没路可走,竟然直接从邓有米胯下钻了过去。邓有米让大家闻一下。几个同事站在那里没有动,倒是成菊,弯下腰,真的往他裆里嗅了一阵。站直了时,见孙四海在笑,她也忍不住笑。邓有米跑了二十里山路,出了许多臭汗,分不清是狼臊,还是人臊。
邓有米先前对张英才说成菊的丹凤眼被狼舔成疤痢眼,因为张英才的疑问改口说不一定真的是狼,也可能是野狗。这一次他又说遇到了狼,张英才马上认真地说,以界岭这片大山所存在的食物链,不太可能繁衍出一群狼。邓有米遇上的野兽,顶多是从小就没有人驯养的野狗。邓有米再次认同了张英才的话。
孙四海一听就说起风凉话,界岭小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修订一下,增加对指狗为狼或者指狼为狗这一新典故与新成语的专题教育。
说到这儿,大家都在笑。
成菊揉着泪汪汪的眼睛说:“真是应了老古话,穷光蛋也有个穷福分。”
(选自长篇小说《天行者》,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余校长看到一个人叼着火花一闪一闪的烟头在前面走,这是他受到惊吓后出现的错觉。
B.余校长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就在附近,所以就劝孙四海不要再提老村长和她的事情。
C.叶碧秋的母亲来到老村长坟前背诵新学的课文给他听,这一情节紧扣当年老村长的心愿。
D.成菊闻丈夫身上气味以确认邓有米是否遇到狼群的情形,使异常沉闷的气氛轻松起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和张英才等民办教师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既有从教者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B.当听到恐怖的“女鬼的笑声”时,张英才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又搂住余校长的腰,这一细节真实再现了两人受到惊吓的情形。
C.邓有米送学生到家返回途中遇到狼群一事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掀起了一个小的高潮,可见小说在叙事技巧上非常讲究。
D.孙四海“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余校长“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张英才“食物链”等,这些人物语言给人以身份代入感。
(3)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有读者读完《天行者》后评价说,小说表现了民办教师的艰难、善良与责任,语言质朴无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发布:2024/12/17 9:30:1组卷:4引用:3难度:0.51808.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9:30:1组卷:38引用:2难度:0.7180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17 9:0:1组卷:248引用:11难度:0.71810.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9:0:1组卷:41引用:5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