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28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已完结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64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81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9:0:1组卷:63引用:8难度:0.7
  • 18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
          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报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材料三:
          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
    促使
    高粱等植物的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生产
    开创
    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路径
    B.袁隆平通过对水稻的长期观察
    比较
    多种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现象
    发现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C.野败的发现
    证实
    “远缘杂交”技术路线
    突破
    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
    D.杂交水稻
    具有
    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等多种特点
    促进
    中低产稻田的产量明显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B.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
    C.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
    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
    (3)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发布:2024/12/17 8:30:2组卷:35引用:9难度:0.6
  • 1813.阅读下面二则《墨子》中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目。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2)武王践功(1),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2)商之(3)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4)帝之来(5),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6)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诸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注】(1)[践功]指即位。(2)[反]通“翻”。(3)[之]“作”字误写。(4)[成]成就,承受。(5)[来]通“赉”。(6)[维]通“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
     
    的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17 8:30:2组卷:9引用:6难度:0.7
  • 18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短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审美体验。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8:30:2组卷:11引用:1难度:0.8
  • 18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林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①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②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耿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味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数不我宁可上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地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很他,不能绕他,但也夫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
          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③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文末以聂赫留朵夫的感叹,表达他对玛丝洛娃能够有所转变的惊喜,也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C.小说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的停顿和省略,陷入沉默,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也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
    (2)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三次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什么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17 8:0:40组卷:4引用:3难度:0.6
  • 18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8:0:40组卷:5引用:1难度:0.7
  • 181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这样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人们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很快就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帮助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乡村建立起来。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材料二: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进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C.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概括分析。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发布:2024/12/17 7:30:1组卷:48引用:19难度:0.7
  • 18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犍,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悉,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②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发布:2024/12/17 7:30:1组卷:2引用:2难度:0.6
  • 18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没有凳子、椅子等坐具的古代,①
     
    ,这里的“坐”就是跪坐,是一种端正严谨的坐姿,以示主客之间的尊重。《周礼》中记载的九个不一样的动作,全都属于跪拜的礼仪。北魏时期,胡床虽然已流入中原,但②
     
    。直至唐代,主流社会仍以跪为正式坐姿。从宋朝开始,家具的规格整体提高了,桌椅的使用变得普遍,地位的高低也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区分。朝堂上,皇帝坐着,臣下站着。元朝的权力更是向皇帝集中,皇上坐着,群臣跪着。渐渐地,跪就从习惯性的坐姿、表示尊重的礼仪,③
     
    。当臣服里透着一股子不甘心,就会觉得屈辱。

    发布:2024/12/17 7:30:1组卷:9引用:4难度:0.7
  • 182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发布:2024/12/17 6:30:1组卷:70引用:15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