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28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已完结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64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821.写作。
          暑期某日,我经过一葡萄园,见四十出头的女园主正在场院外把成熟的葡萄整理装筐,面色凝重。攀谈中得知,几年前,她第一个“吃螃蟹”。流转村里100亩土地,栽种葡萄,苦吃了不少,钱没赚几个。惊问原因,都是“老天”捣的鬼,去年春节后大雪,大棚差不多损毁了;今年葡萄长势喜人。不曾想,连续阴雨,快成熟的葡萄,又开裂、溃烂,影响产量,成色也差。我跟他开句玩笑:“种葡萄既然要靠天吃饭,那你得给老天爷烧烧香。”女园主听后,若有所思,说:“烧香?给谁烧香?要烧全中国14亿老百姓都得烧。可能吗?有必要吗?我有技术,不怕吃苦,认真做事,真诚待人……今年不成,明年再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一种不出好葡萄。要烧香啊,那香得烧在我心里!”
          假如你就是上述材料中的“我”,正准备参加班上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17 6:0:1组卷:12引用:4难度:0.7
  • 18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发布:2024/12/17 6:0:1组卷:152引用:18难度:0.5
  • 18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发展道路的图谱上,文化基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巨大差异。中华文化崇尚“以民为本”、追求“天下为公”,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诞生在商业经济之上,以个人为核心,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是一种诞生在农业经济之上,以王权为核心,以民本、统一、德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三权分立的多党制竞争在西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在中国则行不通,这已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所证明。我们党一贯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所蕴含的道德精髓,注重挖掘和阐发“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并将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本”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道路行稳致远的重要智慧源泉。
    “均富”一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价值追求。孔子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纵览世界历史发展,一个国家与阶级的堕落乃至毁灭,往往是因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从而使得两极分化的矛盾日趋凸显,这几乎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共性。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的高瞻远瞩,也体现了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均富”思想和价值目标的传承,“不患寡而患不均”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期待,自然成为坚持共同富裕基本原则的文化土壤。
          和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位置,“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人合一”等都有和合、和谐、协调的含义。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国家治理共识,同党对我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密切联系,也同历史延续中的中国古人对社会建设的美好要求有关。
          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上,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是把和睦相处、和平发展放在首位。同崇尚竞争和“丛林法则”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追求的是“协和万邦”。马克斯•韦伯就认为,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是“和平主义性格”的,它与西方新教的扩张性性格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和平文化的影响下,对内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节选自夏兴有《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在人类发展道路的图谱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B.西方政治文化是一种以个人为核心,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和商业经济为主要内容的。
    C.“均富”的理念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期待,一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价值追求。
    D.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异同。
    B.文章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均富”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价值追求的观点。
    C.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论证了中国与西方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上不同的价值取向。
    D.文章先引出话题和观点,然后分别从“民本”“均富”“和谐”“和谐万邦”的角度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既受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还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B.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与阶级的堕落乃至毁灭,总是缘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深化,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许也将为国人所接受。
    D.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所以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

    发布:2024/12/17 6:0:1组卷:24引用:6难度:0.5
  • 18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家倡导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政策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力全球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引导其充分发挥精品价值,在全球文创领域扮演更具分量的角色,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海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正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不少网络文学企业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网文出海,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翻译出版了大量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网络文学作品,进一步传播中国好声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创新的魅力。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搜狐网)材料二:
          11月16日,“2020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于上海浦东开幕。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发表演讲,他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他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动科技助力文化交流,这是网文出海的“加速器”。阅文目前已经与世界各地的译者组进行合作,并建立了译者招募培训体系、翻译质量把关体系、以及核心标准词库等行业标准为了能让全球“催更”读者更快更全面地感受中国网络文学的魅力,满足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起点国际平台已经上线AI翻译功能。接下来,阅文团队将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网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建立阅文自己的内容大脑,使翻译输出更为快捷优质,提升网文出海的效率,助力国内优质网文与海外用户更好的连接。
    “回顾过去,网文出海从最初的出版授权与内容输出,到开启海外原创及输出IP改编成果,再到联动各方共建全球产业链、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开发,网文出海飞跃进入新的时代。”程武作出如是判断。
    (摘编自《程武: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光明日报》)材料三:
          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文学作品的对外交流在前互联网时代早已有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古代经书早已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今天文学作品的对外交流也不是只发生在互联网上,如当代作家莫言、刘慈欣的优秀作品都被翻译成不同文字远播海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出海”只是中国文学走出去历程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时代特点。
          仙侠、玄幻等题材的独创性,也为中国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关注度。某一类文学作品能够走向全球,往往是时代和用户的选择。部分国外读者选择中国网络文学,看重的是仙侠、玄幻等题材的独创性。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泛娱乐化的视角,营造和诠释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独特话语。例如《凡人修仙传》的内容既和神仙文化息息相关,又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大有不同;既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轻阅读特点。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借“网”出海会成为“新文化现象”吗?》人民网)(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而国家倡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力全球市场注入了强心剂。
    B.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向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了总计万余部的网络文学作品。
    C.近几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呈现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趋势,正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
    D.中国网络文学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翻译出版了大量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出海的最关键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可以进行本土IP开发,打造像蜘蛛侠、钢铁侠的经典IP,使之成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B.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是新鲜事,四大名著、古代经书早已流传海外,莫言、刘慈欣作品也远播海外,“网文出海”只是“文学走出去”的一部分。
    C.网络文学“出海”经历了最初的“出版授权与内容输出”阶段,现在是要联动各方“共建全球产业链、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开发”。
    D.国外读者之所以选择中国网络文学,是因为仙侠、玄幻等题材作品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泛娱乐化的视角,营造和诠释了一种独特话语。
    (3)为中国网络文学创造更广阔的海外发展空间,你有哪些建议?

    发布:2024/12/17 5:30:7组卷:3引用:1难度:0.5
  • 18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古代中国,新事物的普及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技术传播”比“技术发明”更为重要。诚如《滇海虞衡志》所言:“然物有同进一时者,各囿于其方,此方兴而彼方竟不知种,苜蓿入中国垂二千年,北方多而南方未有种之。”
          由此,笔者提出“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的观点。简言之,由于技术、口味、文化等因素,国人对于外来作物的接受和调试,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在这种稳定的饮食结构下,外来作物的优势最初都被忽视了,它们影响力的发挥要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缓冲,而传入中国时间最晚的美洲作物,在近代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影响都是比较小的。
          提出“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是基于中国农耕文化的特质。由于中国传统农业高度发达,传统作物更有助于农业生产(稳产、高产),更加契合农业体制,更容易被做成菜肴和被饮食体系接纳,更能引起文化上的共鸣。这其中的因素,最为重要的就是种植制度与饮食文化的嵌入。
          首先是种植制度,即比较稳定的作物种植安排。至迟在魏晋时期的北方、南宋时期的南方,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旱地耕作、水田耕作体系,技术形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优势作物地位基本确立。《齐民要术》的出现成为北方“耕--耙--耱”这一技术体系成熟的标志。但北方地区在汉代可能就已达到这一高度,因此许倬云才说,汉代是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时期。
          自六朝开始,南方华夏化进程加快,“南方大发现”(王利华语)最终在南宋完成,标志便是《陈旉农书》中的“耕--耙--耖--耘--耥”技术体系。这一时期梯田的大量出现同样论证了这一观点。至此,传统农业基本形成精耕细作的成熟系统,北方多是两年三熟麦豆秋杂或粮棉、粮草畜轮作,南方则多是水旱轮作,外来作物很难融入进来,特别是融入大田种植制度。
          其次是饮食文化,即人们对外来作物的适应问题。就像今天依然有很多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一样,中国区域间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更毋论国别饮食体系间的差异。外来作物中,最早融入种植制度的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漫长的两千年历程,至迟在唐代中期的北方确立了主粮地位。虽说由于汉代人口的增长使小麦得到了一定推广,但是如果没有东汉晚期以后的面粉发酵技术和面粉加工技术的发展,很难想象小麦能逐渐取代粟的地位。
          同理,小麦之所以能够在江南得到规模推广,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永嘉南迁后北方人有吃麦的需求,在南方水稻大区率先形成了“麦岛”,几次大的人口南迁均是如此,带动了小麦的生产、消费与面食多样化。外来作物在传入初期,多是作为观赏、药用,少量食用多因猎奇心理,很少被大量食用,即使大量食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心理和身体上都是较难接受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李听升《从超稳定饮食结构看中华农业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新事物的普及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技术发明”不如“技术传播”重要。
    B.外来作物的优势被忽视使中国饮食结构稳定,其影响力要经过千百年后显现。
    C.魏晋之前的北方、南宋之前的南方,就都同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耕作体系。
    D.如没有东汉晚期后的面粉发酵、加工技术的发展,小麦可能无法取代粟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滇海虞衡志》《陈旉农书》等文献相关内容,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第六段以外来作物中的小麦为例,论证了人们对外来作物的适应是漫长的。
    C.三至六段采取总分结构,由主到次论证了“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的各种因素。
    D.文章“某种意义上”“至迟”“原因之一”等词语的使用,显示出作者严谨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滇海虞衡志》认为许多作物在某个地区流行而其他地区可能连种植都没有,是由于地域的限制。
    B.传统农业是否发达,影响着传统作物是否利于农业生产、契合农业体制、纳入饮食体系、引发文化共鸣。
    C.《齐民要术》标志着北方“耕--耙--耱”技术体系的成熟,但许倬云的观点是北方在汉代就已达到此高度。
    D.《陈旉农书》中的记载和梯田的大量出现,从史料和事实两方面证明了自六朝开始,南方华夏化进程加快完成。

    发布:2024/12/17 5:30:7组卷:6引用:1难度:0.7
  • 18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宋】苏轼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注: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
    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
    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
    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
    (2)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

    发布:2024/12/17 5:30:5组卷:30引用:7难度:0.6
  • 18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梅引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与《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短引”相同。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绽放,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17 5:30:5组卷:11引用:6难度:0.6
  • 18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4:30:2组卷:5引用:3难度:0.7
  • 182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请你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写出对“熟人社会”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少于80字。

    发布:2024/12/17 4:30:2组卷:46引用:3难度:0.7
  • 183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4:30:2组卷:4引用:1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