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15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已完结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54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83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山岩的末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皆谓之天门 云: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以东 溯:顺流而下
    B.崖限当道 当道: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观宇:参观庙宇
    C.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代词,它
    则山四面尽矣 之:助词,的
    D.当其南北分 者:代词,……的地方
    古长城也有墁入壁中 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
    D.“戊中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
    (4)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

    发布:2024/12/17 4:30:2组卷:16引用:5难度:0.5
  • 18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4:0:2组卷:157引用:12难度:0.8
  • 183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11引用:4难度:0.7
  • 183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的修辞方法。
    (2)结合选文,分析两段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36引用:6难度:0.7
  • 183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68引用:5难度:0.5
  • 18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省略部分为《大学之道》课文原文。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D.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3)把课文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4引用:3难度:0.6
  • 18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辉煌的戏剧,留下的剧本并不特别多,戏班唱戏留下的剧本更少。现在流通的剧本大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欣赏阅读的需求,并不能代表演出团体的排演剧本。清朝宫廷的戏剧承应活动遵照皇帝的意志进行,对戏本管理规范,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南府和昇平署剧本。这些宝贵的戏曲资料,是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的实物证明,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最初是沿袭明代的教坊司。后来,康熙年间又另外设置一个被称之为“南府”的机构。其间,教坊司一直存在,到了雍正年间才被裁撤。所谓昇平署,估计是取了“歌舞升平”的雅意,乾隆七年设乐部,和声署改归乐部管辖,依然保留南府,并选派太监到南府学戏,叫做“内学”。另从江南挑选优秀伶人入南府当差,充当民籍教习,招收民籍学生学习,叫做“外学”。1925年逊帝溥仪出宫,昇平署也随之自行解散。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颇具宫廷特色,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清代宫中戏剧根据需要的不同,把戏本分成四类:“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朔望承应”。
          月令承应,即“节令戏”“应节戏”,逢时按节演出,如元旦、上元、立春、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等。一年之中,节令戏本约有二百多种,每个节令均有相应的剧本。如立春承应剧目有《春朝岁旦》,正月十五上元节承应剧目有《悬灯预庆》《月宫辉彩》,清明寒食节承应剧目《高怀沂水》《芳节行吟》。八月十五中秋节承应剧目有《月桂飘香,霓裳献舞》《祥云捧月》等。
          法宫雅奏为内廷诸喜庆事演出的戏本,也称喜庆戏。如皇帝大婚,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百子呈祥》《慈容衍庆》等。皇子诞生,演《慈云锡类》《吉曜充庭》等。
          凡遇帝、后生日,更要演戏庆典,称为“九九大庆”,这是宫中最隆重的节日,每次连演数日乃至十数日。遇有整寿时,如六十、七十、八十等大寿更要举行大规模庆祝。
          朔望承应。指每月初一、十五,民间有逢朔望日祭神的习俗,宫内照例应演戏。早年清廷在朔望祭祀之后演戏,而后来每月没有正式的祭祀礼仪,演戏只作为旧制沿袭下来,而承应的剧目也是取悦人君。
          上述众多的承应戏剧本及详细的分类可证,宫廷戏剧演出已然成为清廷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戏与编书一样,是清代统治者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对中原几千年汉文化的迷恋。他们迷恋音乐,雅好戏曲,尤其迷恋由江南士文化最浓的地方酝酿出的和平儒雅、精美绝伦的昆腔,这是文人文化的代表,是雅士阶层创造出来的最为风雅的声音。在清廷仪典上演出的各种宴戏、大戏,其实都是经过雅化的俗乐,民间新兴的剧种传入宫廷,宫廷中戏曲剧种的更迭几乎与民间可以保持一致。清宫承应戏独特的艺术特征也对民间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中国戏剧史来说,宫廷戏剧部分是一重要的补充,它对研究戏曲艺术在清宫帝后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发展,以至对繁荣中国现代文艺创作,壮大中国现代戏曲艺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都具有难得的历史资料价值。在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之后,这些戏本弥足珍贵。就戏曲发展本身而言,清代戏曲史乃是一部昆曲走向衰落,京剧萌芽、成长并日趋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宫廷演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帝后们由于本身的喜好,乐于参与创造,他们既是观众,又是导演、监制,直接参与创作,这与以往各朝大不一样。昇平署曲本及档案资料再现了清代内廷演剧的历史,同时还是清代兴衰的缩影,从中我们不仅可见清代戏曲的发展轨迹,还可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层面的细节。
    (节选自201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副刊,作者李士娟,文本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留下的实物证明,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种类繁多的南府和昇平署剧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剧本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价值,在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之后,更显珍贵。
    B.清代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其戏本分为四类: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朔望承应。后两种剧本的演出活动显然比前两者隆重。
    C.承应戏剧本及详细的分类可证宫廷戏剧演出已经成为清廷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戏剧史来说,宫廷戏剧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D.通过昇平署曲本及档案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清代戏曲的发展轨迹,弄清清代宫廷演剧的历史,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细节有进一步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戏剧源远流长,在其发展史上留下过许多辉煌的作品,即使现在,清廷剧本仍然满足了社会欣赏阅读的需求,也为演出团体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排演剧本。
    B.“朔望承应”是清代宫中戏的戏本种类之一,原本与每月初一、十五民间逢朔望日祭神的习俗有关,后来变为无正式祭祀礼仪而只保留演戏。其剧目一般是取悦人君。
    C.清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对中原几千年汉文化的迷恋使编戏成为清朝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D.和平儒雅、精美绝伦的昆腔,代表了江南雅士阶层创造出来的最为风雅的声音,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斗转星移,在清朝宫廷中昆腔最终被京剧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府”、“昇平署”和“教坊司”是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昇平署的取名十分雅致,可能含有“歌舞升平”之意,从中我们也能想象清朝戏剧演出的繁盛之景。
    B. 在清廷仪典上演出的各种宴戏、大戏,极具风雅,其实它们大多来自民间,是经过编戏工作者雅化的俗乐。
    C. 从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史来看,清代戏曲经历了一个昆曲的衰落,京剧的萌芽、成长并日趋成熟的过程。
    D.帝后们喜好宫廷剧,他们既是观众,又是导演、监制,还直接参与剧本演出,这在以往各朝中实属鲜见。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12引用:2难度:0.5
  • 18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蜡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浙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B.驽马十,功在不舍 驾:拉车。
    C.风至苕,卵破子死 折:折断。
    D.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佩带。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登高 ②则群聚笑之
    B.①锲舍之 ②小学大遗
    C.①生同声 ②如是
    D.①长异俗 ②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文本一中,在荀子看来,要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从积累到坚持,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的认识。
    C.文本二中,在荀子看来,君子想要防止自己受到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正直的人,居处时就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时也一定要接近品学兼优的人。
    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于运用比喻阐述道理,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5)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都是在谈论学习。文本一和文本二共同论述的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6
  • 18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32引用:8难度:0.6
  • 184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3:0:1组卷:27引用:2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