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28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 |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64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9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 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处隆起时的褶皱,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拔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再溢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掺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也怕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锋锋诗句:“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
人在世上呆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即净化,刹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苏子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青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岩石“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山上松杉枝条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B.文章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差”,是由眼前武夷山曲折的溪水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明溪水的温柔之美。
C.文章在写五曲溪两岸石壁古人的题刻时由“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这一句转人对古人的联想,进而引发后文对哲理的思考。
D.如同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一样,在武夷山的怀抱里,作者也真正接受了一次大自然对人的精神洗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点出游览武夷山的方式与登览其它名山不同,只需躺在竹筏上默读就可以了,独特而迷人。
B.文章写“山美得自在”,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情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而有情趣。
C.文章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写溪水形成时,连用“落”“渗”“滤”“挤”“溢”“汇”等动词,突出了水的轻软可爱。
D.文章最后以船工“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作结,意在说明武夷山有悠久的历史,令读者读来回味悠长。
(3)本文采用作者的游踪和感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到“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32引用:2难度:0.219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45引用:11难度:0.819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唐)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追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凡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释: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桔树。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荆州: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入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显得形象生动。
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
(2)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54引用:11难度:0.51924.对下列诗句所运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69引用:6难度:0.719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②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③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④“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⑤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⑥“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⑦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中“我们的家”这称呼主要表现了“我”去米考伯先生家的兴奋。
B.米考伯太太生活很不如意,虽曾反对米考伯先生招房客来住,但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最终同意;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吃喝享受。
C.第⑤段有关米考伯当过海军军官的叙写,能使读者联想作者参照了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米考伯夫妇的身上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D.米考伯太太刻意向“我”介绍米考伯家庭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其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他们夫妇的无赖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家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是“一个孤儿”,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描绘,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B.第④段写米考伯太太跟“我”谈论现在与她结婚以前的生活比较,表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
C.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能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产生艺术感染力。
(3)从节选内容看,“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怎样的?
(4)有评论说,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塑造的人物属于“扁平人物”。请结合第⑦段中有关米考伯先生的描写,谈谈你对“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的理解。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13引用:8难度:0.7192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7:30:2组卷:94引用:3难度:0.519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强调了功课要及时温习或实习,这句话是“
(2)《饮酒》中陶潜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3)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发布:2024/12/16 7:0:2组卷:14引用:2难度:0.81928.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史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姚鼐《登泰山记》)(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彰
②锲
③稍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荀子》为其独著之书。
B.“泰”字原来就有“高大、通畅”之意,后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D.“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中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平读礼其义则始平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史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发布:2024/12/16 6:0:1组卷:5引用:2难度:0.719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的时间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①_______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 ②______,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③______,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发布:2024/12/16 6:0:1组卷:14引用:10难度:0.519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心中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我乘夜行的火车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发布:2024/12/16 6:0:1组卷:9引用:5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