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名师预测 强化训练
浏览次数:235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已完结
终极预测 贴近高考 题题经典 考前必刷 名师押题
浏览次数:165 更新:2025年05月23日
  • 19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而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轰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2)“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3)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发布:2024/12/16 1:0:1组卷:13引用:8难度:0.6
  • 1952.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即使是曹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仲淹说:“甲_____。”酒在这里,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乙_____”,还是李白讲得对!看来,李白才是最资深的酒徒。

    发布:2024/12/16 1:0:1组卷:68引用:7难度:0.7
  • 195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1:0:1组卷:38引用:1难度:0.7
  • 19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厅里温暖静谧。春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帷洒在地板上、洒在书桌上、洒在散乱的报纸书页上,也洒在沙发间沉思不语的张岱年先生身上。每日午后小睡起来,90多岁的张老都会在读书倦怠后长久地陷入沉思,任日脚缓缓地从东向西。今天,我们的来访打破了他的沉思与书斋的宁静。张先生于我是“景行仰止”的高山。初见先生,满怀崇敬之意的我惊讶于老人身体的健康。他虽九十有五,已须发皆白,但满头银发向后梳理得一丝不乱,双目有神,几根寿眉高挑于眉梢,眼角额头皱纹舒浅,稍显松弛的脸上也看不到老人斑。老人的背有些佝偻了,当他颤巍巍拄杖欲起时,北大哲学系的王东教授一步抢上前去搀扶他坐好。我们依次见礼,送上鲜花,也送上问候与祝愿。老人扣好颏下的领扣,挺直身子,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拍照。
          采访中方知,张老耳虽稍背,但不用助听器,眼早已老花,每天仍要翻阅报章。指着桌上摊开的书信和《书品》《三点论纲要》《汉字文化》等书,张老说:“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了。前几年还能写点东西,现在只能温习旧书,看新书解闷。脑子不会想事喽,不会想事喽。”烈士暮年,夕阳晚照。张岱年先生的确老了。竟在95岁高龄时可思精研深的一代宗师以不能著述、不能思考自憾自责,这是万万我们没有想到的。看着老人书橱中那几欲等身的著述,我们无法慰藉,也无语应答面前这位世纪老人、学术泰斗,心中只有更深的感动和尊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在95岁高龄时可思精研深的一代宗师以不能思考、不能著述自憾自责,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B.可思精研深的一代宗师竟在95岁高龄时以不能思考、不能著述自憾自责,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C.可竟在95岁高龄时思精研深的一代宗师以不能著述、不能思考自憾自责,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D.可思精研深的一代宗师竟在95岁高龄时以不能思考、不能著述自憾自责,这是我们万万考虑没有想到的。
    (2)把文中加点的词语“欣然”和“翻阅”用“黯然”和“研读”进行替换,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分析。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春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帷洒在沙发间沉思不语的张岱年先生身上洒在书桌上、洒在地板上,也洒在散乱的报纸书页上。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发布:2024/12/16 0:30:1组卷:5引用:2难度:0.7
  • 195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
    B.《蜀相》颈联的“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
    C.《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
    D.《蜀相》尾联的“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咏史》颔联中的“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
    E.《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
    (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

    发布:2024/12/16 0:30:1组卷:18引用:4难度:0.7
  • 195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上述材料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16 0:30:1组卷:9引用:8难度:0.5
  • 1957.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

    发布:2024/12/16 0:30:1组卷:40引用:17难度:0.6
  • 195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逃的结局
    狄更斯
          天黑时,我终于走到一个小镇。我曾想一路跑到多佛,但这种想法过于荒唐,很快就被我否决了。我坐在一家门前的台阶上休息,身上共有三枚半便士,之后,我又继续向前走着,心想过两天报纸上可能会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少年倒在一排树篱之下,恍若死去。这个想法让我的心中满是苦涩。
          我看到一家小店的门上写着收购服装的字样,店老板只穿了件衬衣,正站在门口抽烟。我想起了来考伯夫妇曾经传授给我的经验,也许这是个救急的方法,能让我免于挨饿。于是,我走进旁边的小巷,把身上的背心脱下来卷整齐,然后走进那家铺子前,说道:“老板,你要是给个合适的价钱,我就把这件背心卖给你。”
          老板接过我的背心,走进店里,把它铺在柜上打量了一番,又把背心提起来看了看,然后说:“嗯,这件小背心,你打算卖多少钱?”
    “18便士怎么样?”我迟疑了一下,试着说。
          老板把背心卷起来,还给了我:“就算出九便士买下它,也和抢劫我家没什么分别。”当时我的处境实在太过窘迫,只好说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以九便士卖给他。老板嘴里嘀咕着将钱付给了我。出门后,我扣上外套的纽扣,安慰自己说即使身上少了件背心也没有什么。但是我知道,这样下去我的外套也将难以幸免,因此,我要尽快赶路,使自己能穿着衬衣和裤子到达多佛。
          这里离从前的萨伦学校不算远,我想去学校的围墙外过夜,那里通常会放一堆干草,虽然我无法看到以前的同学,也不能到曾经的宿舍过夜,但仍然感觉像是和他们住在一起。我沿着校外的围墙走了一圈,抬起头时只能看到漆黑的一片窗户。四周寂寥无声,我躺在草堆上,看着头顶上的星空,倍感孤寂凄凉。第二天,我在那条笔直的大道上整整走了23 英里,当我过了罗切斯特大桥的时候,感觉双脚酸痛,没有一丝力气。不远处的一家旅馆让我动了心,但我怕花光身上仅有的钱,更怕碰上凶恶的流浪汉。因此,除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我再无容身之所。
          后来为了生存,我又卖掉了自己的外套。这一路上,母亲年轻的形象一直在心中,引导着我前行:她在啤酒花丛中陪我睡去,她在清晨的阳光下陪我醒来,她在晒得灼热的街上出现、在古老的教堂前浮现、在钟楼盘旋着的白鸦中翱翔。第六天,我终于踏上了多佛市镇。当皮肤黝黑、衣衫褴褛的我终于站在这期盼已久的地方时,母亲的容颜竟又像梦一样消失不见了。
          我跟附近的渔夫打听姨婆的消息,他们说法不一,最终也没能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坐在台阶上歇息,脑海里盘算着再去哪里打听的时候,一辆马车经过我的身旁,车上的衣服恰好掉落在我脚下。我拾起衣服递给了马夫,见他面相和蔼,便顺口向他打听特洛伍德小姐。
    “特洛伍德?”车夫说,“我好像有些印象,是个老太太吗?”
    “是的,”我说,“没错。”
    “腰板儿挺直的,是不是?”他说,同时伸了伸自己的腰板。
    “没错,”我说,“我想是的。”
    “常拎着手提包,一个能装不少东西的大包,”他说,“跟人说话总是斩钉截铁,脾气挺倔的,是不是?”
          他所说的正和母亲曾向我形容的相仿,因此我回答说没错。随后他用鞭子指向前边的高坡,说她就在那几座面朝大海的房子里。
          走了很久之后,才来到他所说的那几座房子,我向小店里的人们打听特洛伍德小姐的住所。
          一个年轻的女人转过身来说她是特洛伍德小姐的女仆。我很激动,跟着她来到了一座规整的小房子跟前。屋前是个铺有石子的小院,里面种满了花草,收拾得整洁大方,空气中飘着迷人的芳香。
    “特洛伍德小姐就住在这儿。”那个女人说完就匆忙进了屋,留下我一个人站在花园的门口,不安地向着客厅的窗户里张望。我抬头向客厅上方的窗子看去,只见那儿有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他满头白发,面色红润,冲我眨了眨眼睛,做了个鬼脸,然后笑了笑走开了。
          我感到十分不安,正想偷偷溜开,却看到门里走出了一位女士。看她走路那昂首阔步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一定是贝特西小姐。
    “去!”贝特西小姐摇着头冲我说,“走开!这儿不准小孩进来!”
          我提心吊胆地看着她,只见她走到园子的一个角落里,俯下身子用剪刀修剪着花草。这时,我虽然害怕,但仍有着不顾一切的决心。于是我悄悄地走进园子,站在她身边,用手指碰了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口说。她吃了一惊,抬起了头。“对不起,姨婆,我是您的甥孙。”
    “哎呀,我的天!”姨婆惊叫了起来,一下子坐在花园的小径上。
          我向她说出了我的名字,我的身世,以及我那些痛苦的遭遇。我说自己是一路走来的,已经有一周没在床上睡过觉了。我指了指自己,让姨婆看看我落魄的样子,接着就伤心地大哭起来。
          姨婆听着我的讲述,一脸惊讶,直到我的哭声响起才回过神来。她连忙站起身子,揪起我的衣领,把我带进客厅,让我坐在沙发上。姨婆找来狄克先生商量该如何安置我。
          那晚我洗了热水澡,吃了一餐丰盛的晚宴,睡在了姨婆的房子里。
          我所住的房间高居顶楼,非常舒适。我站在窗户边眺望着月光下的大海,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床铺,想到近日自己在夜空下的凄凉遭遇,便默默祈祷,但愿自己永远不要再做无家可归的人,也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摘编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出逃的我就想到了可能会死的问题,这说明我已经预感到了出逃之路的艰辛。
    B.从我在学校的围墙外露宿可以看出我内心的孤独,然而露宿并没有起到慰藉作用。
    C.车夫一连串问题表明他对贝特西姨婆很了解,并且印象深刻,熟知她的生活习惯。
    D.姨婆不认识我,但听着我的讲述,看着我落魄的样子,她很吃惊,最终收留了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卫投奔贝特西姨婆为线索展开叙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大卫机敏、坚强的形象。
    B.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文中与店老板、车夫三言两语的对话,使店老板的精明狡黠、车夫的热心爽朗跃然纸上。
    C.车夫的描述和对整洁大方的小院的描写为贝特西姨婆的出场做了铺垫,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D.小说中的我一路出逃,其间不乏艰辛孤独,但还是有人愿意施以援手提供帮助,这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
    (3)文中画线部分是一组排比句,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叙事视角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

    发布:2024/12/15 23:30:1组卷:220引用:7难度:0.5
  • 1959.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23:30:1组卷:173引用:15难度:0.7
  • 196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奉圣朝(等到) ②因自此曲(创作)
    ③其稍异于前(制度) ④感慨之矣(关系)
    ⑤生生所(凭借) ⑥其也若弃(放下)
    ⑦此世所以不也(记录) 万物之得时(美好)

    发布:2024/12/15 22:30:2组卷:23引用:3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