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期末复习 专项训练 能力提升
浏览次数:36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3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021.下面是一封建议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发布:2024/12/15 8:30:1组卷:29引用:18难度:0.8
  • 20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打“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 了中华文化走 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一一“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入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15 8:30:1组卷:59引用:69难度:0.1
  • 20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8:0:32组卷:242引用:6难度:0.9
  • 202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劝人饮酒
    B.白露 横:充满
    C.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安所得酒乎 顾:可是,只是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
    B.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
    C.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D.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且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3)“江水”和“明月”是两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两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是因为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两篇文章中的核心意象。
    B.两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发布:2024/12/15 8:0:32组卷:2引用:2难度:0.6
  • 202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7:30:1组卷:30引用:1难度:0.7
  • 202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7:30:1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02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6:30:1组卷:122引用:11难度:0.9
  • 20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
    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船只上的热闹、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假若爷爷死了?”这一突然间冒出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
    D.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2)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3)“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请你赏析。
    (4)有人说,话剧《边城》“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15 6:30:1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2029.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从何得来?
    ②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文化和科技教育融合的影子。
    ④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
    ⑤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他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发布:2024/12/15 6:30:1组卷:27引用:1难度:0.6
  • 2030.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6:30:1组卷:50引用:1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