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期末复习 专项训练 能力提升
浏览次数:36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3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04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同“缒”。④堇(jǐn):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C.“疾学”中的“疾”是努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D.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即学生,现在则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5)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15 4:30:1组卷:27引用:6难度:0.5
  • 204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4: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204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遥望金陵,发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两句是“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了阿房宫的豪华奢靡。其中,“
     
     
    ”两句将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了比较。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68引用:3难度:0.9
  • 204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 的突兀困惑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C.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所费解。
    D.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D.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38引用:15难度:0.5
  • 2045.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113引用:6难度:0.9
  • 20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者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都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制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着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点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也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品。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一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壁,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6引用:5难度:0.8
  • 204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
    心灵独白: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15引用:8难度:0.7
  • 204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4:0:1组卷:133引用:17难度:0.9
  • 2049.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3:30:1组卷:84引用:13难度:0.6
  • 205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5 3:30:1组卷:20引用:9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