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471.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1 10:30:2组卷:57引用:5难度:0.9
  • 2472.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各题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2)《老子》表达“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3)
     
    ,但愿长醉不愿醒。……陈王昔时宴平乐,
     
    。《将进酒》

    发布:2024/12/11 10:30:2组卷:59引用:5难度:0.9
  • 247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世隔绝
    李娟【注】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注】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虚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尊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虽然不担心加玛乱花钱,但还是把加玛的零花钱收了回去,体现出居麻家金钱上的不富足。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表现缺少活泼的加玛,“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了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的沟通不畅,具有强烈的幽默感。
    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爱。
    (3)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4)《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发布:2024/12/11 10:0:1组卷:64引用:7难度:0.4
  • 2474.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1 9:30:1组卷:5引用:2难度:0.8
  • 247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入军门。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盾,古代作战时一种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进攻的防御性兵械。
    B.西向,即面向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即坐西向东,是最尊的座次。
    C.跽,古人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为跽,由坐到跽,是对别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D.都尉,中国古代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称之一,其地位通常比将军略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谋臣张良找到樊哙,将范增命项庄以舞剑作为幌子,意欲杀死刘邦的危急情况告诉樊哙,樊哙听后拿起武器闯进宴会。
    B.项王见到樊哙后,称其“壮士”,让他坐下后,又赐给酒肉,不久沛公如厕,趁机把樊哙喊出去,最终安全返回军营。
    C.张良以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而去向项王道歉,项王接受了礼物,没有派兵去追刘邦。
    D.与项羽形成了鲜明对比,亚父范增头脑清醒,将张良献上的玉斗敲碎,并预言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
    (5)樊哙强闯军营之后,是如何一步步使得项王最终“未有以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11 9:0:1组卷:2引用:3难度:0.6
  • 247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虎口(节选)
    王族
          大风刮了一夜,到了天亮,天气被刮得像被黑夜紧紧拽着,死活挣扎不出一丝光亮。
          李成军走出帐篷,抬头往上看,哈希勒根达坂变得黑乎乎的,像一块要砸下来的石头。他知道达坂不会砸下来,但达坂上的积雪会发生雪崩,倾泻下来会把山坡覆盖,把峡谷填满,也会把人吞没。李成军这样想着,觉得刮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刺出一阵痛。他哆嗦了几下,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但一想今天又开不了工,便让大衣敞着,省去过一会儿又要解扣子的麻烦。
          李成军是工程部队的副营长。
          三天前,他带领一个连上了天山,在巴音沟口的山坳里驻扎下来。他们要修的这条路,从北疆独山子的“零公里”处开始,穿过天山的四个达坂、两个草原和一个大峡谷,最后到南疆的库车结束。这条路修通后,原先从北疆到南疆要三四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用一两天就能走完。人们已经为这条路起好了名字,叫“独库公路”。这条路在先前修了十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今年从各地调动好几支工程部队,从独山子和库车两个方向同时施工,最后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会合。会合的那天,就是全线贯通的日子。李成军所在的部队从湖北调到新疆,负责这条路的石方工程。
          他们一上山,就刮起了一场大风。
          整整三天,都因为大风而无法开工。到了四月,山下的树都已经发芽,地上也有了一层绿色。他们从独山子出发时,一位战士看了几眼那绿色说,我们从春暖花开的湖北出发,到了新疆刚好又赶上看天山上的花朵。战士们一片欢呼,照那位战友的话说,他们在一年之中赶,上了两个春天。李成军听了那位战士的话后也很高兴,在春天施工,天气暖和,风调雨顺,一定会很顺利。
          不料,四月的天山却冰封雪裹,仍然是一副冬天的样子。这三天,李成军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看天气,他希望风经过一夜吹刮后,像用尽了力气的人一样,疲惫地落入或远或近的角落,不再像虎视眈眈的大手,阻挡得人迈不出一步。但是今天还是老样子,大风虽然吹刮了一夜,却像永远也用不完力气似的,又开始了一天的肆虐。
          李成军暗自叹息,天山不是一般的山,人一来,就给你一个下马威。
          连长欧阳家良来请示李成军,“副营长,今天的风又是这么大,怎么办?”
          李成军说:“不能再等了。”
          欧阳家良有些疑惑,“那就开工?”
          李成军摇摇头,“不,不是开工。”
          欧阳家良更为疑惑,“那……”
          李成军说:“先把施工的工具运到‘老虎口’去,等大风停了,战士们上去就可以开工。”
          欧阳家良明白了李成军的意思,等大风停了运送工具,会浪费半天时间,而现在与其等着,不如先把工具运上去。这个想法好,看来副营长考虑了一夜,已经拿定了主意。
          欧阳家良吩咐下去,很快,由一名战士驾驶一辆解放牌汽车,另外两名战士护送,要拉一车工具上去。
          十年前修出的路,因为从未行驶过汽车,加之缺少养护,很多地方都变得坑坑洼洼,只向远处延伸出一条隐隐约约的痕迹。现在,终于有一辆汽车要开过去,有车行驶的路,才是真正的路。
          战士们都来装车,李成军却拦住了他们。
          欧阳家良又有些疑惑,“副营长,你改变主意了?”
          李成军看着哈希勒根达坂,没有说话。大风仍然在刮,刮着刮着就起雾了,整个达坂像是悬在半空,让人望而生畏。过了一会儿,李成军才说:“第一趟重在探路,少装一点工具,如果顺利,多跑两趟就是了。”
          于是,象征性地装了一点工具,就出发了。
          李成军又看了一眼哈希勒根达坂,天上起了乌云,把达坂上的雾压低了很多,达坂似乎真的要一头栽倒下来。
          李成军心里涌出不祥的预感。
          他想把那辆汽车叫回,但那辆汽车转过一个弯,已经不见了影子。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看来开车的战士在这三天憋坏了,一脚油门踩下去,汽车便快速向前行驶而去。
          大风迅猛地刮过来,又刮过去,一来一去搅得达坂上的雾上下起伏,像一只憋足了力气的怪兽,要恣肆摇摆一番。
          李成军的心收紧了,似乎那辆车将一去不复返,会被大风和大雾吞没。他对欧阳家良大喊一声:“快,再派一辆车,把那辆车追回来!”
          他后悔了。
          也害怕了。
          欧阳家良听到李成军的命令,脸上又浮出疑惑,但他没有惶恐和慌乱,马上叫来一辆汽车,欧阳家良亲自驾驶,李成军坐在驾驶室中,双眼紧盯着前方。
          汽车冲进大雾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军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又没有扣,体现了他嫌麻烦不愿意多费事的生活习惯。
    B.“独库公路”前后总共修建了十年,最终在数支工程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全线贯通。
    C.四月的天山冰雪覆盖、风大雾重,反映出任务的艰难危险,也暗示了探路可能会失败。
    D.“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表现出开车的战士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单句成段,点明了主人公李成军的身份,也言简意赅地揭开了由前两段所形成的叙述悬念,可谓精妙。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地交代了李成军所在部队修建“独库公路”的任务,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画横线两段将战士想象中与实际中的天山四月的气候进行了比较,既表现出战士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又反映出天山气候的反复无常。
    D.“他后悔了”“也害怕了”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语气短促而有力,很好地烘托出当时的紧张的氛围,让读者印象深刻。
    (3)请从李成军与欧阳家良两人的对话来概括李成军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4)“大风”这一自然现象贯穿小说始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发布:2024/12/11 9:0:1组卷:5引用:4难度:0.7
  • 247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摘编自李洋泉《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要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B.相较于德国,欧盟其他国家之所以经济衰退,主要在于他们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C.日本制造业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在于他们尊崇“荣誉法则”,长期专攻一种产品。
    D.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建设制造强国,应当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外国经验,在质量、品牌、创造力等方面下功夫。
    B.产业工人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念,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大师。
    C.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3)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景德镇的匠人仿制前人瓷器时,往往在细节处露一点破绽,以示敬畏。
    C.在短短35年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D.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
    (4)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条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发布:2024/12/11 9: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247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②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发布:2024/12/11 8:30:1组卷:64引用:15难度:0.5
  • 247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本文中,旄钺指君主。
    C.屯田,古代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后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责任在于自己用人无方,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懿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5)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战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11 8:30:1组卷:16引用:23难度:0.7
  • 2480.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1 8:30:1组卷:166引用:8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