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55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37引用:1难度:0.5
  • 2552.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
     
    ;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
     

    (2)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10引用:3难度:0.6
  • 255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福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槁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跟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作什么事?”凤姐打谅了一打谅,见他生的干净俏丽,说话知趣,因笑道:“我的丫头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红玉笑道:“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若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凤姐笑道:“你是那位小姐房里的?我使你出去,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的。”红玉道:“我是宝二爷房里的。”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房里的,怪道呢。也罢了,等他问,我替你说……”
    (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1)下列对选文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这里的“杨妃”指薛宝钗,因杨玉环素以丰腴著称,而宝钗生得肌肤丰泽,故以“杨妃”代之。
    B.对“宝钗扑蝶”的正面描写虽只有十余字,却写出了宝钗天真烂漫的小儿女情态,是宝钗内心世界与自由天性的自然流露,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
    C.宝钗把无意中听到的“还帕传情”定位为“奸淫狗盗”,说明宝钗在“冷香丸”的压制下,早已成为一个绝情绝爱、没有七情六欲的封建思想卫道士。
    D.小红其人,连宝玉自己都不熟知,凤姐也毫无印象,宝钗竟能从“语音”听出,可见她对宝玉身边人特别关注,而关注其身边人,正是关注他本人。
    (2)《红楼梦》中不同节日的场景描述,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作者的深意。下列对《红楼梦》中节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芒种节有祭饯花神的习俗。选文借芒种节引出了宝钗扑蝶和偷听的情节。红玉和黛玉的性格借他人直接点出,宝钗性格则需要借助其动作、心理、语言体会。
    B.英莲被拐、元妃归省、通灵宝玉丢失宝玉变傻等事件都发生在元宵期间。“元宵”即“圆消”,在一次次元宵节中可体会作者描绘热闹繁华节日背后的真实用意。
    C.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节日。但第75至第76回的中秋节,因大观园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抄检,气氛冷清。曹雪芹用欢乐的中秋图景来反衬大观园人们的悲凉心情。
    D.元春的端午节赐礼,用意深远。元春赐给宝玉和黛玉的节礼相同,借此表达她代表贵妃娘娘对弟弟贾宝玉婚事的明确指向:林黛玉作为兄弟媳妇是最佳人选。
    (3)宝钗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论一段“情事”,请结合原著相关情节,简述这段“情事”的来龙去脉。
    (4)对宝钗使用“金蝉脱壳”计一事,早期点评家说宝钗“卸罪于黛玉也,虽云急解,实有成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50引用:4难度:0.6
  • 255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目:“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陵降,不敢武。 求:访求
    B.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C.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惶恐饮药 举世混浊我独清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身客死秦,为天下笑
    D.为武置酒设乐,谓武日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4引用:3难度:0.5
  • 25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3)郁达夫散文的语言活泼形象,富有生气。请从修辞的角度在文章中列举几个句子,根据上下文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7引用:2难度:0.5
  • 255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B.“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C.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9引用:8难度:0.6
  • 2557.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104引用:11难度:0.9
  • 2558.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22引用:10难度:0.9
  • 25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朦胧派代表诗人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13引用:9难度:0.7
  • 256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91引用: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