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 。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在力学方面,墨子首先定义了力。《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 )墨子的另一重要 是提出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 。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重。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思就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 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标得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并驾齐驱 贡献 诠释 水平 B.等量齐观 奉献 诠注 平衡 C.等量齐观 贡献 诠注 水平 D.并驾齐驱 奉献 诠释 平衡
A.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B.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C.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D.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基础
B.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
C.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
D.牛顿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础上的贡献与墨子是相似的发布:2024/12/10 6:0:2组卷:28引用:8难度:0.926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锌,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诗人于坚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治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困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3)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发布:2024/12/10 6:0:2组卷:2引用:2难度:0.626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2)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发布:2024/12/10 6:0:2组卷:3引用:4难度:0.52614.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且不超40个字。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发布:2024/12/10 5:30:2组卷:16引用:3难度:0.62615.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5:0:1组卷:47引用:4难度:0.826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_____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_____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②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_____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注 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说是怀一种惘怅的情绪,固然可以;说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灭,因而反现出_____的心境。亦无不可。发布:2024/12/10 5:0:1组卷:32引用:5难度:0.626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②“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部部煌煌大作,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③“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到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选段中①②③三处引号的用法都不相同的一句是( )发布:2024/12/10 5:0:1组卷:44引用:2难度:0.626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
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注】:【1】块然:孤独貌。【2】壮齿:壮年。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D.“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
(2)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
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D.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菩萨蛮》)
(3)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发布:2024/12/10 5:0:1组卷:26引用:1难度:0.52619.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5:0:1组卷:10引用:3难度:0.526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 ,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 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 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发布:2024/12/10 5:0:1组卷:12引用:4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