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5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6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2)“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9:0:2组卷:30引用:14难度:0.6
  • 2662.下面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8:30:2组卷:77引用:7难度:0.7
  • 266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材料二: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选自杨匡汉《艾青评传(节选)》)(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于是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就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
    D.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之一体现在他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D.材料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
    B.善于从绘画、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C.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D.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
    (4)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二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9 18:30:2组卷:31引用:3难度:0.6
  • 266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8:30:2组卷:117引用:4难度:0.8
  • 266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一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助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是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时髦青年!不用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让我反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条队伍的前面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在排队,又不在队伍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在探索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应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来了:当只剩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已经只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售票口的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握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也走不成。
          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小姑娘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的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失明老人。”
          只见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人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个老人上车吧!”
          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的步伐,走到了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运气真好!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走在洁白的路面上,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环境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烘托了年前人们急于回家又难买车票的心情,为抢买车票发生冲突做铺垫。
    B.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两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解开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结尾中的“一片银白的世界”“走在洁白的路面上”,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的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D.小说段落短小,这样写能清晰、准确地展现情节发展,使得剧烈的矛盾冲突变得舒缓一些,也便于灵活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
    (3)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2引用:4难度:0.5
  • 266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2667.《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杇:可译为“粉刷”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编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_______ 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3引用:4难度:0.6
  • 266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 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注】①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天色破晓后的月光冷湿、居所逼近天宫,极言禅居之所地处湿寒,山势高峻。
    B.山上已日照东墙,山下晨鸡还未报晓,表明两处差异悬殊的同时,也为后文抒情张本。
    C.诗人虽有出家禅居的想法,但又恐禅师不会应许,无奈还得回到令人烦忧的世俗之中。
    D.这首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借寻常物象传达出真实的感受,语言清丽而又含蓄隽永。
    (2)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1引用:5难度:0.5
  • 26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翰墨街
    田双伶
          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宜兰轩和翰墨斋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擅操琴一个喜弄墨之外,与别家无甚区别。
          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
          来翰墨斋的人,一进门都会眼晕。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茶沏上;若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他吁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他就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最后搞定价钱,不过两三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若藏在书斋里,又标得价高,谁个舍得买,谁个去欣赏呢?您说是不是?
          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听闻店主朱先生所结交的多是书画名家,在古城也算知名。
          他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庄严肃穆,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
          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吧。
          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小方卖了三万块。这在翰墨街上已算是高价了。
          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的兰不输于名家啊。再说我画兰也有三十多年了,难道名家画的是兰,我画的是韭菜不成?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得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的?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
          气得那人要砸店。
          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
          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
          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画作,赠人不显得失礼吗?
          老陶赧然一乐,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打开看,当时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势通达,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
          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那样写得再好又有多大意思?
          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又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的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得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腰章闲印,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不料,老陶竟然点头说是,松龄乃鄙人拙号。他说,平日喜欢研墨习字,不承想名气在外,市价虚高,让朋友们破费了。我也心存愧疚,因此不再让字悬于市面上叫卖。经营这个字画店虽是个小营生,却让我结识了许多喜欢书法的好朋友,平日将他们所托的字画平价出手,他们也很乐意。书画本来就是让人欣赏的嘛,若价高了岂不是孤高了自己?各位若喜欢,欢迎以后常来这里切磋技艺,留墨台上的笔墨纸砚随意用。
          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朱先生朝翰墨斋不屑地呸了一口,恨恨地说,不就会写个“字”嘛。他咬着牙把“字”说得很重。
          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2019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两家店主人一个擅操琴一个喜弄墨,既介绍了两位主人公的喜好,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抑扬对比中,表现陶朱二人迥异的为人处世之道,为读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C.“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推测字画的创作者松龄就是老陶,显示出朱先生对松龄先生的崇敬之情。
    D.小说中老陶希望书画艺术能真正走人百姓家,亲近大众;朱先生则希望画作尽可能地卖出高价并从中牟利。
    (2)小说中画线部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老陶和朱先生,你更欣赏谁的经营之道?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7:30:4组卷:22引用:3难度:0.7
  • 267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1年,朋友们建议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方式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主编周毅获此机会,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笔会》于1946年7月1日出版第一期,是中国现有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之一。
          周毅: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地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
          周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访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
          周毅: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拉底而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主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义吗?
          杨绛: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走远。
          周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周毅: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摘编自《坐在人生边上》,《文汇报•笔会》2011年7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公历生日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问题,杨绛表示她的父亲是维新派,在她一岁时满清灭亡,她就开始用起公历生日。
    B.被问到作品中利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时,杨绛认为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不应追赶潮流,自己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
    C.关于跨界翻译《斐多》的原因,杨绛坦言是为了逃避亲人离世的悲痛,这不是怯懦的表现,苏格拉底给予她生活的勇气。
    D.关于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杨绛认为这个品质是肯吃苦,这也是她亲身经历的艰苦孕育的智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与《文汇报•笔会》在本次笔谈前就较为熟悉,有较多交流,《笔会》借此次访谈机会为杨绛和读者创造了交流的平台。
    B.周毅作为提问者,为访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了解杨绛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采用笔谈的方式可以让回答更加从容而深入。
    C.杨绛作为回答者,面对访谈问题给予了坦诚而真挚的答复,展现了一位走过百岁人生的作家、翻译家的精妙文笔和深刻哲思。
    D.副刊在一份报纸中承载了更多的文艺性和思想性,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质地,不同于报纸的新闻版,不具有新闻性。
    (3)本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的?请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9 17:30:4组卷:8引用:2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