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71.赏析小说的诗意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段文字拟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
     

    材料一:
     

    材料一:
     

    (2)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3)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二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发布:2024/12/9 17:0:1组卷:51引用:9难度:0.5
  • 267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有时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之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先生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众多戏剧人物,即许多“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金杂剧、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如南戏里的“末”,或许就是从宋金杂剧、院本里的“副末”省略而来的。这些演变有迹可寻,根据黄天骥先生的考证,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金杂剧、院本没有净行,从宋金杂剧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金杂剧、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金杂剧和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金杂剧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部分有改动)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发布:2024/12/9 16:30:4组卷:31引用:10难度:0.5
  • 267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蟾宫曲•箕山感怀
    卢挚
          巢由①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②,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注)①巢由:巢父、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②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人。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刘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严光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下文“七里滩”相传为严光隐居垂钓之地。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由”三句以问答方式入题,写出作者对隐者人品境界的要求之高。
    B.巢由之外,历史上只有严光、陶渊明两位隐者是作者眼中的“高人”。
    C.“婆娑”引申为逍遥自在,这一句用白描手法写两位隐者的闲适形象。
    D.“五柳”二句用典,分别写严光、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羡慕之情。
    (2)这首元曲的最后三句较有特色,试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9 15:30:2组卷:9引用:4难度:0.2
  • 267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硖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日悄悄”捕写长时间殿涉,“势多端”描写谷整幽深,重峦叠峰,山路险峻。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三、四句继续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第五到六句写寒硖难越,加之腹空衣单,饥寒相煎,采用了渲染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凄沉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D.第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
    (2)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抒发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5:0:2组卷:22引用:5难度:0.5
  • 267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 _____ 的历史画卷。3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于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 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秩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 _____ 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天衣无缝。
    B.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滴水不漏
    C.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D.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专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则人各一传。

    发布:2024/12/9 15:0:2组卷:78引用:8难度:0.7
  • 2676.《屈原列传》中屈原事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见疏 ②自沉 ③见黜 ④见迁 ⑤见任

    发布:2024/12/9 15:0:2组卷:10引用:3难度:0.7
  • 2677.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5:0:2组卷:30引用:2难度:0.7
  • 2678.下列画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37引用:4难度:0.7
  • 2679.请依据下列的主旨描述,写出《乡土中国》中所在篇名。
    (1)《
     
    》: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2)《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7引用:2难度:0.7
  • 2680.《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73引用:13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