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81.《红楼梦》大量地运用谶语,以各种形式隐约地委婉地喻示出家族和人物的命运。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各人做的这些灯谜实际上就是各人以后的命运。以下谜题诗句中,与人物命运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5引用:3难度:0.8
  • 268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7引用:3难度:0.7
  • 268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坼:分裂
    B.戎马:代指战争
    C.乾坤:指天地
    D.涕泗:眼泪鼻涕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看似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
    B.颔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C.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D.尾联抒写出诗人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6引用:2难度:0.6
  • 268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8引用:2难度:0.5
  • 268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9引用:4难度:0.7
  • 2686.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95引用:12难度:0.8
  • 2687.《红楼梦》描写大观园中有一处景致:“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春天“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秋天“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沥沥,清寒透幕”。这描写的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8
  • 268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619引用:21难度:0.6
  • 268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学于师
    ③孔子郯子 学而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吾从而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7引用:5难度:0.8
  • 269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麦 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C.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22引用:12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