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731.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词中,来曲折委婉的表达思想感情。请梳理《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涉及与京口有关的典故,并说说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的思想情感,把它们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与京口有关的典故          表达的思想情感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4引用:3难度:0.8
  • 273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用了26天,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呢?
          一是嫦娥四号需要等待月昼充能量。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探测器只有在月球着陆区的白天着陆,才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开展工作。而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着陆区的晚上,因此嫦娥四号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才能赶在月背的白天实施着陆。
          二是嫦娥四号发射窗口限制多。为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使其与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嫦娥四号的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嫦娥四号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而且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还会有相应的科研测试项目。嫦娥四号绕月期间一些设备需要开机进行测试,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测试更完整,准备更充分。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9日)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孙泽洲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上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这将实现首次人类航天器的对地对月中继通信。目前,他带领研制队伍已经进入最后决战决胜的时刻,即将迎来发射“大考”。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步子迈得大一点儿,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孙泽洲总设计师充满希望和自信地说。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国深空探测一连串坚实的脚步。
    (摘编自《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飞月探火”的故事》)材料三:
    《科学美国人》月刊12月21日报道: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将使中国进入“月球未知领域”。
          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探月任务,其中一次使用了该国首个机器人着陆器和月球车。中国这一最新的月球探险始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一枚携带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目标是月对球背面,即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个半球。此前还从来没有航天器在那里实现过软着陆,不过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徘徊者4号探测器曾在月球背面坠毁。
          在发射升空并朝着月球飞行了4天半之后、嫦娥四号进入了椭圆形的环月轨道,等待着命运的降临。中国官员尚未公开宣布嫦娥四号将于何时尝试着陆,但大多数专家猜测,着陆最早将于2019年1月初进行,因为从那时起,月球背面将有大约14天的时间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为嫦娥四号的太阳能电池充电。
          美国布朗大学著名行星学家吉姆•黑德说,嫦娥四号任务进一步证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中国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而且将它视为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等待月昼充能量”“发射窗口限制多”“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
    B.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晚上,为了更好地进行探测活动,嫦娥四号需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
    C.嫦娥四号的技术难度比嫦娥三号大,嫦娥四号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在未到达月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的测试项目。
    D.带着“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任务的嫦娥四号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它使中国进入了“月球未知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限制较多,约束条件多,因而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才能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
    B.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事业,探月工程还在进行,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更为遥远的火星。
    C.为嫦娥四号任务而新研制发射的中继卫星,是连接月球背面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三者之间通信的中转站,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从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表明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卓越的技术能力。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嫦娥四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的原因。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3引用:8难度:0.6
  • 27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     。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     。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     ,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21引用:32难度:0.6
  • 27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C.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D.“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17引用:9难度:0.5
  • 27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吉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像中坚决。
          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首先,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孩子们办到了,所以父母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泄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学。
          他们的爸爸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漆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泄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掀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去看电影时,托托和乔尔关上门窗进行了三次光海航行,说明他们向往自由诗意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想象付诸实践。
    B.孩子们荒诞的奇航都是在父母外出观赏电影的时候,由此导致的悲剧结局说明他们对孩子疏于管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C.小说写了三次奇航,一次比一次离奇,而最后一次奇航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结局令人心痛,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小说运用荒诞、怪异的描述手法,将现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融为一体,把读者带人亦真亦幻、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之中。
    (2)本文画线部分在情节上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不失其真”在小说中有哪些体现?小说蕴含了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9 1:0:2组卷:11引用:1难度:0.6
  • 273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以《牡丹亭》为代表作之一的昆曲,在时代新语境下正日益彰显出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昆曲格调高雅、形式唯美、内涵丰富,追求艺术深度和广度上的完美、极致。它高度体现了我国传统雅文化中显于其表的蕴藉、婉转、优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更细腻深入地将文学、艺术与思想融为一体,达到了更深层的审美境界。
          从文学审美层面看,昆曲在本质上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创作性意趣,具有诗性的声韵美、文辞美和类于诗歌的情感之美。昆曲出现前,元明时期民间南戏的文学风格是自然的、俚俗的。至明一代,文人曲家认为,曲是中国传统诗歌脉络的正统延续,于是在昆曲剧本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入典雅元素和含蓄风格。王世贞云:“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有唐绝句。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因此,文人一直以创作诗歌的审慎态度对待昆曲剧本传奇的创作。正因如此,昆曲具有高度的诗性美。
          昆曲艺术同时也是融合了多样化立体式表演技艺的综合艺术形式。数百年的舞台实践,让每一种技艺在打磨提升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这些技艺还通过种种精妙的耦合实现彼此促进互相指涉,使昆曲在融汇包纳各个艺术门类时,产生了远高于多种技艺简单叠加的化合效果。
          在演唱技艺方面,昆曲讲究“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使听者“和悦性情,通畅血气”;在表演技艺上,昆曲讲究“气”“神”端肃凝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要使观众忘其身处;在身段技艺中昆曲的种种身法动作,是数百年舞台实践对人物在特定情形下恰当反应的精练总结与写意描摹。另外,昆由舞台上还有各种辅助的艺术门类,如精致淡雅的服饰、清远悠婉的丝竹配器等。这些艺术门类,若分而观之,则每一种都不失为艺术精品;合而赏之,更是令人无处不感受到美的涤荡。
          在昆曲审美中最为深刻的,是它在思想领域做出的尝试与探讨。传奇剧本通过大量对现实与虚幻故事的描写,探讨了庄子哲学中关于梦境的阐发以及“真实”“虚幻”关系。而在昆曲写意的舞台上,演员用华美的表演、程式化的身段造出了“虚假”的“间离感”,同时又用栩栩然的神情、科白制造出“入境”的“真实感”。而在通过描写梦境以探讨“虚实真幻”的命题时,昆曲还以种种奇巧难料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无常”的思想。
          受明代先进思潮的影响,一些传奇作品积极思考天性、欲望与“理”的关系,其中杰出的代表是《牡丹亭》。在汤显祖以“情”为万物主导的创作体系中,“情”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原因,是生死的归依,是文学和艺术的源头,也是理法的本来。正是这些昆曲作品对“情”之为物的极致刻画,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伟大力量。
          在提倡曲艺复苏、文化自信的今天,昆曲经历现代化、精简化改造,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作家白先勇主持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以来,已上演350多场。在国外演出时,甚至探索尝试了昆曲与现代歌舞结合的表演新形式,获得了一致好评。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实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这对昆曲的传播和发展而言无疑是福音。当文化传统与现代表达同时投射在昆曲这一古老唯美而又重获新生的文艺形式上,我们相信,包含昆曲在内的一系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进一步激发深植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大国文化自信,以优秀民族文化为轴,坚实地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摘编自刘芳《昆曲的审美境界与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具有文学、艺术、思想的共融性,达到了我国传统雅文化最高的审美境界。
    B.昆曲具有高度的诗性美,因此在剧本创作时,作者有意保持创作诗歌般的审慎态度。
    C.昆曲在演唱、表演、身段等技艺上的极高艺术境界,与其长期的舞台实践有关。
    D.以奇巧难料的故事情节表现“无常”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他人观点或者相关资料,以此来有力论证昆曲的艺术特点,令人信服。
    B.文章采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深刻。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先提出观点,然后分角度论述昆曲的特点,最后总结归纳。
    D.文章例举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形式,显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里杜丽娘“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的唱词集中体现着昆曲文辞的诗性之美。
    B.“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这段曲词被追捧,与其倾注的家国情怀息息相关。
    C.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打破观演边际,使观众参与其中,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D.《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实施解决了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昆曲的发展。

    发布:2024/12/9 1:0:2组卷:12引用:2难度:0.6
  • 273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0:1组卷:72引用:7难度:0.7
  • 273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0:1组卷:34引用:5难度:0.5
  • 27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是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9 0:0:2组卷:24引用:8难度:0.6
  • 2740.“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

    发布:2024/12/9 0:0:2组卷:49引用:4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