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4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的高尚节操,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发布:2025/1/1 2:0:1组卷:2引用:2难度:0.94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围棋是竞技,是游戏,是艺术,是形而下之器,又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中国文化传统中,一切知识都要在“道”的面前检验其存在的合法性,以此证明自我价值。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当然,这“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围棋成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本、一种象征。
ㅤㅤ儒家对围棋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贬抑围棋,认为围棋“不仁”“失礼迷风”,是玩物丧志;另一方面,又肯定“游心”之戏是人的精神需要。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围棋与圣贤之道,与人的“成德”“成仁”联系在一起,使下棋这一“游戏”之事具有不同凡俗的意义。班固在《弈旨》中论棋:“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班固将围棋与天文、阴阳、王政、仁德联系在一起,开启了“立象比德”的论棋传统,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棋论话语。形而下之“技”通于形而上之“道”,为围棋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ㅤㅤ如果说儒家为围棋提供了一套价值评判的尺度,道家则更多地与棋人的生命追求、棋艺境界相通,棋成了人精神存在的一种形式。施定庵在《弈理指归•序》中曾谈到自己“棋悟”的一段经历。一次,施定庵与梁魏今同游岘山,梁指着山下蜿蜒曲折的泉水,对施说:“子之弈工矣,盍会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仍未脱一先耳。”定庵由此得悟,棋艺大进,终成一代国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弈棋应如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平淡自然,这是天地之境,也是审美之境。所谓技进乎道,即当棋技到了一定的境界,便与艺术境界、道的境界相通了。
ㅤㅤ围棋是竞技,同时又被称作“手谈”。竞技的本质在于冲突与征服,话语的本质则是沟通与交流。对话,使围棋具有一种宽容性。围棋自然是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战争,但在“围地”的过程中,并不非要你死我活,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所谓两眼即活,一盘棋终,常常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共处的态势。和而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中需要提倡的。这就像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追求非要击垮对手,而是在平等竞争中,大家都有收益,当然,多得者为胜。“手谈”,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冲突中的和谐。对话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对手既是敌人又是契友。真正的棋局,也是双方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走向和谐。下棋如此,人生亦然。
ㅤㅤ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小小黑白子,承载的是东方智慧:平等竞争,和谐之道。围棋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围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今,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围棋正日益走向世界,为世界不同肤色的人所认同、喜爱。世界共下一盘棋,围棋完全可以成为国际性的公共精神产品,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思想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是游戏,是竞技,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本、一种象征。
B.不同于儒家对围棋的一味贬抑,道家则与棋人的生命追求、棋艺境界相通。
C.下围棋的过程中往往既有冲突与征服,又有沟通与交流,体现了冲突中的和谐。
D.棋局终了所呈现出的和平共处态势,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和而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儒、道等方面论述了围棋存在的合法性,指出了围棋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举施定庵“棋悟”的事例,意在阐明“技进乎道”的弈棋观。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围棋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不再是“玩物丧志”的游戏或者形而下之器。
B.班固将围棋与圣贤之道、仁德之道等联系在一起,开启了“立象比德”的论棋传统。
C.尽管将围棋与圣贤之道和人的“成德”“成仁”联系在一起,也不能改变儒家对围棋的双重态度。
D.围棋被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认同、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2难度:0.541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①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②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相聚,到长安后写此诗留赠董传。②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于是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中的“自”字揭示了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富有启迪意义,历来为人称颂。
B.颔联中“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他不愿再过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
C.董传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诗中“粗缯大布”“烹瓠叶”“囊空不办”等词语表明了董传生活的贫困。
D.本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如“寻春马”“得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巧妙化用。
(2)纪晓岚在点评这首诗时说:“句句老健。结二句乃期许之词,言外有炎凉之感,非有所不足于薰传也。”请结合尾联具体词句,简要说说“期许”“炎凉之感”的具体含义。发布:2025/1/1 2:0:1组卷:6引用:4难度:0.6414.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进入高中,同学们开启了人生新的学习生活,将在你的一生中留下深深印记。在这半个学期里,你初步体验了高中生活,一定有很多感触,也一定有自己的故事。
请以“高中啊,我刚开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发布:2025/1/1 2:0:1组卷:11引用:2难度:0.64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效用,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引擎”。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在为数字乡村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时,要注重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将保持乡村性作为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
自乡村性进入西方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乡村性既不是现实的地理空间,也不是虚拟的抽象存在,而是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相互建构融合的体系。乡村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折射出乡村价值的留存与再造,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本质。
数字乡村治理与保持乡村性可以达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是在系统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乡村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弥补了传统乡村振兴模式的诸多治理缺陷,是最具有实现乡村性要素价值优势、更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模式。然而,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破坏乡村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绩效提升。
第一,数字乡村治理破坏历史文化积淀。传统乡土社会有着许多文化遗产、家风家训、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大都静态地存放于农村祠堂、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站。即使有些乡村地区通过借助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将其进行活态展示,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挖掘和阐述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育功能。
第二,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时代,数字乡村治理通过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价值,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源于人们对技术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只注重短期的科技治理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数字乡村整体性发展规划。例如,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化肥培育技术等来提升农业产量,但由于农药等污染品的大量应用,使得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性风险。
第三,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资源要素禀赋。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单向地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不断走向表退,集中表现为农村“空心化”。而许多村庄套用城市改造的逻辑推行所谓的“数字乡村振兴”,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方面,势必忽视乡村的本地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独特的地域资源被打破。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
第四,数字乡村治理破坏乡村道德情感。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注重亲情、道德、伦理的社会。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当代数字乡村建设,使这种底蕴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道德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所取代。在乡村地区,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平台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群众之间互动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孤独、生存上的无助和生活上的不便,使得构建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礼俗习惯等乡村文化价值观不断式微,甚至在所谓的“限制人性思想解放”的口号中走向消亡。
(摘编自沈费伟 陈晓玲《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乡村性的视角》)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激发出治理的创新能量。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已渗入百姓生活: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医保等常用业务,了解监督各类村庄事务,申请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乡村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大大提升。
然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当然,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其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与深刻影响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其一,要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引导村民逐步接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除了开展相应培训,还要想办法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建议参考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将治理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与积分挂钩。当村民完成平台登录、业务办理、在线议事等项目后,后台自动记录相应积分。若达到一定积分,可换取相应生活用品与服务,以达到激励效果。
其二,要选拔培训一批村级信息员,解决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期运营管护问题。具体要培育多少信息员,是专职还是兼职,需要根据当地数字化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和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承担能力等,统筹考虑、精细布局,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过重加码两个极端。
其三,要合理建设各类数字化治理平台,注重整合使用,不盲目建设、不搞“盆景”。要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依据地方财力量力而行,在科学衡量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建设。针对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
我们还应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技术的触达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登门问候带来的温暖,聚会议事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总之,技术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服务切合群众所需,实事换来村民笑脸,才是衡量工作做得好的标准。
(摘编自侯馨远《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要避免形式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对数字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由此可见技术不是万能的。
B.数字乡村治理有其基础性,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但实施过程中给乡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性。
C.存放于乡村之地的静态文化,即使被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进行活态展示,实践中也大都流于形式。
D.现代技术的数字化农业尽管带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效益,但从乡村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可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导致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的出现。
B.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能达到激励效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
C.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若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就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贪腐问题。
D.技术不是万能的,农村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温暖与深度,不能依靠数字化媒介来实现。
(3)下列数字乡村治理的案例中,不能支持“技术不是万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陕西某乡村发展剪纸产业,用电脑制作替代手工剪纸,手工剪纸技艺濒临失传。
B.新疆转基因抗虫棉推广,有效控制了棉铃虫,也导致其他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增加。
C.四川自贡市某县开设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但因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网络直销受阻。
D.部分来自农村的打工族以电话问候、网络拜年替代回家探亲,让家里老人产生失落之感。
(4)两则材料关于数字乡村治理问题的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乡村性”的理解。发布:2025/1/1 2:0:1组卷:10引用:3难度:0.64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它不仅有美丽的花形,①
罗勒精油不仅香味独特,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语“上头”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孩子的成绩不断下滑,家长很“上头”。
B.不少城里人对美丽乡村生活很“上头”。
C.室友不喜欢螺蛳粉,说味道太“上头”。
D.这白酒度数很高,才喝两口就“上头”。发布:2025/1/1 2:0:1组卷:22引用:4难度:0.6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① 。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但② ,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 )。
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今天我们记录下网络语言,③ 。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
B.也就是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
C.也就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
D.也就是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发布:2025/1/1 2:0:1组卷:16引用:4难度:0.54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平方米麦苗
张中杰 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倚门抽抽噎噎地哭泣,来接田婶入城的儿子不知所措。直到儿媳灵机一动,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拎着包袱跟着儿子上了车。
老家老屋隔壁住着鳏夫壮叔,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
田婶住进儿子家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
田婶刚开始饭菜做的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透着农家的香甜,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月,粥常熬糊,菜非咸即淡,让儿子媳妇直皱眉头。
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陌生,与老家的槐树皂角树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她突然想种麦子了。
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
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
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
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哪是麦种呀。
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一个人乐呵。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
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
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毕竟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没吱声,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关上门哭了。
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
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妇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问青红皂白,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女儿见自己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低眉顺眼一个劲儿讨好她。
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把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
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
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
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
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
春节,儿女回老家,看到母亲精神饱满,听到母亲独有的笑声,在阳光下久久回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婶来到城里后一开始饭菜做得还可以,后来“粥常熬糊,菜非咸即淡”,其实这是她思乡心切,有意为之。
B.住在城里的田婶突然想种麦子了,是因为麦田给予了她很多快乐,麦子充满了她的回忆能让她的精神找到寄托。
C.田婶三次种麦子,前两次未成熟就被儿媳、女儿给采收,可以看出两代人生活观念虽有冲突,但对麦子的喜爱之情是一致的。
D.结尾借田婶在阳光下久久回荡的笑声,揭开了田婶一直种麦子的主要原因: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渲染了环境氛围,烘托了田婶因丈夫故去的悲伤的心情。
B.当田婶看到儿子买冰箱的白塑料泡沫时,“一把紧搂在怀里”,一个“搂”字运用细节写出了田婶的喜出望外。
C.儿子买麦种却错买了麦仁,既突出了儿子对耕种生活的陌生,又引出下文田婶回老家的取麦种的情节。
D.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田婶种麦子是一条线索,而壮叔送麦种则是另外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
(3)小说结尾部分关于麻雀的情节,看似多余,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此小说取材平常但也能体现出“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特点,从小小的两平方米的麦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依据文本谈谈你的感悟与理解。发布:2025/1/1 2:0:1组卷:43引用:4难度:0.54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
陆游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了兰亭的地理位置与地位,以及得以游览的原因。
B.颔联写流觞曲水古迹还在,山上桂花芬芳,与首联“绝境”照应。
C.“酒酣起舞”和月下归舟的场景,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
D.诗人秋游兰亭陈迹,看曲水小山,怀想江左诸贤,表达了深沉感慨。
(2)本诗与《兰亭集序》“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2:0:1组卷:8引用:5难度:0.64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称赞勋章获得者,“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学习、工作的“躺平者”。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2:0:1组卷:9引用:3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