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4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的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或经历,体现感悟和思考,请以“青春路上,带着_______前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提炼一个关键词填写横线上,并以此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2:0:1组卷:5引用:2难度:0.6
  • 4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飞机进入另一片空域,云海消失,乾坤朗朗。到了秦岭,①
     
    的山群,青翠而圆润。放眼看去,山的形与势,逐渐明晰。万千峰壑,如风吹波浪,②
     
    ,自然成纹:大自然真是神奇!过了一会儿,视野里呈现出另一种底色——明黄。(  ),起起伏伏。哦,黄土高原。它从何而来?“风成说”渐成共识:黄土来自其西北部的蒙古高原以及中亚等干旱沙漠区。亿万年来,冬春季节,这些地区西北风盛行。粗大的石块,留守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聚成沙漠;而细微的粉沙和黏土随风飞扬,遭到秦岭和太行山的阻拦,便栖息下来,累积成一片大约62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大河流过,嫁与高原,是为黄河。生命和生物开始繁衍,文化和文明渐渐发酵。于是,寄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便与这片土地③
     
    ,成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胎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浓浓淡淡的,是明黄与绿色、紫色、红色等交汇在一起
    B.与明黄交汇在一起的绿色、紫色、红色等,浓浓淡淡
    C.浓浓淡淡的,是与明黄交汇在一起的绿色、紫色、红色等
    D.明黄与绿色、紫色、红色等交汇在一起,浓浓淡淡

    发布:2025/1/1 2:0:1组卷:11引用:3难度:0.7
  • 4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乐二年,册立世子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册为燕世子。时秦、晋、燕、周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试之。一日,使分阅卫士,燕世子还独后。问之,对曰:“寒甚,士方食。”太祖喜。使阅章奏,择可施行者报命,太祖益爱之。后成祖即位,议建储,武臣多请立高煦者,谓其有扈从功。上犹豫未定,遂召解缙预议。缙言立嫡以长,复曰:“好圣孙。”上又密以问黄淮,淮亦曰:“长嫡承统,万世正法。”复召问尹昌隆,昌隆对与淮同,上意遂决。及《文华宝鉴》成,上召皇太子谕之曰:“修已治人之要,具于此书。尧舜相传,帝王之道,贵乎知要。汝其勉之!”皇太子拜受而退。上顾侍臣解缙等曰:“朕皇考训戒太子采经传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大训以为子孙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昔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晋元帝授太子以韩非书,帝王之道废而不讲,所以乱亡。卿等兼辅东宫,亦当以此为说。庶几成其德业,他日不失为守成令主。”侍讲学士王达侍皇太子,进讲干九四爻,举储贰为说。讲毕,皇太子召杨士奇问曰:“经旨于此,恐无储贰之说,达不含讥否?”士奇对曰:“讲臣非正道不陈,岂敢含讥。此本宋儒胡瑗之说也。”皇太子曰:“然则常人得此爻,亦举此说耶?”士奇曰:“殿下此问甚善。”因举程子云:“凡封六爻,人人有用。圣贤有圣贤用,众人有众人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太子悦。诏曰:“成周营,肇启二都。有虞勤民,尤重巡省。今四海清宁,省方以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朕所经处,一切供亿,皆已有备,不烦于民,诸司无得有所进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皇考训/戒太子/采经传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大训/以为子孙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
    B.朕皇考训/戒太子/采经传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大训/以为子孙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
    C.朕皇考训戒太子/采经传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大训/以为子孙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
    D.朕皇考训戒太子/采经传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大训/以为子孙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文中指明仁宗朱高炽。
    B.洛,指洛阳,又称洛邑,因地处洛水之南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C.四海,指天下,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绕着大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监国,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位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对皇太子怀以极大的期许,要求他以《文华宝鉴》为行事准则,掌握其中做帝王的要领,将来做一位贤明守成的君主。
    B.在治理国家时,明成祖认为要以帝王之道为根本,如废弃不讲,就会同秦朝、晋朝一般陷入混乱局面,迅速走向灭亡。
    C.侍讲学士王达在为皇太子传道授业时,把储贰之说作为讲课内容,皇太子对此却根本不相信,因而向杨士奇询问。
    D.杨士奇在解答皇太子的疑惑时,认为是宋代学者胡瑷的学说,并举程子所言“对六爻卦,各人有各人的用法”为例来加以说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成祖即位,议建储,武臣多请立高煦者,谓其有扈从功。
    ②朕所经处,一切供亿,皆已有备,不烦于民,诸司无得有所进献。

    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2难度:0.6
  • 4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4难度:0.7
  • 4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德国】尼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日本】山本耀司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发布:2025/1/1 2:0:1组卷:10引用:4难度:0.7
  • 4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枫叶变红,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变色的内部因素主要靠两种物质:一种是胡萝卜素,是普遍存在于叶绿体中的橙红色色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当细胞液为碱性时,花青素呈蓝紫色,当细胞液呈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入秋以后,枫树叶内的花青素增多,而气温的下降又使叶绿素破坏消失,因此
          变色的外部因素是气候条件:当气温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下降很多时,树叶还没有凋落,而叶绿素已大部被破坏,同时昼夜温差的增大,也有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叶子很快变红。,而且昼夜温差不大,叶绿素还没有被破坏,而树已经枯萎,那就变不成美丽的红叶了。
          此外,枫树叶里的糖分也起了很大作用呢!做了个小实验,先从山上米下几片绿色的枫叶,把它们分别泡在有糖分和没糖分的杯子里,泡了五天。五天后,有糖水的杯子里的枫叶变红了,只有水的杯子里的枫叶还是绿色。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对上面的文段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3难度:0.7
  • 427.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材料三: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也不管在怎样的团体里,家庭作为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都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
    B.家庭这一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在任何文化中,家庭总还是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
    C.西洋家庭和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在结构形式、性质功能和内部各分子关系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D.严格的血缘规定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亲属关系来决定,无法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学生“孝”的答复因人而异,从中可以看出:面对熟悉的人,努力做到心安,这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B.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社群,有着严格的团体界限;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它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
    C.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以两性之间的感情来凝合关系;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夫妇是配轴,是临时性的,讲纪律,排斥私情。
    D.血缘社会是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已不能完全依血缘继替,也难以完全抛弃血缘继替。
    (3)三则材料中分别阐释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怎样的亲子关系?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5/1/1 2:0:1组卷:0引用:3难度:0.5
  • 42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除夜
    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注]①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②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
    B.“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
    C.“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
    D.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除夜的所做所思是其重点内容。
    (2)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发布:2025/1/1 2:0:1组卷:9引用:5难度:0.6
  • 4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多得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争吵得脸都红了。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范仲淹,字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范仲淹只会弹一支曲子,还辩解说“会弹一曲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
    B.小说中对婆婆的几次外貌及神态的刻画,将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真实再现,也从侧面反映出范仲淹早年的生活状况。
    C.小说中“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这些语言极具当代性,给小说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
    D.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为基础的,但大量的细节描写则是借助了合理的想象,使小说既有真实性,又具生动性。
    (2)小说最后说范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插叙了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发布:2025/1/1 2:0:1组卷:3引用:7难度:0.6
  • 4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史书编纂体裁中,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被称为“史书三体”。采用这三种史书体裁编纂的史书,在传统史籍当中占据绝对主导性地位。
          纪传体史书又称“正史”。纪传体的创立者是司马迁,所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正史的主要作品即“二十六史”。在“二十六史”中,《史记》《南史》和《北史》属于通史纪传,其他皆为断代纪传。“二十六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清朝上下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形成了中国历史记述的一个史书大系,居于中国史书编纂的正宗地位。
          纪传体史书包含四种基本体例,分别为本纪、列传、志、表。其中,本纪主要采取编年形式记述帝王世系、事迹,同时系统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大事。按照司马迁创立本纪体例的旨趣,是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因此,本纪实为全书大纲,旨在体现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列传部分,以人物传记为主,也包含其他内容。志的部分,主要是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涉及礼乐、律历、天文、地理、刑法、祭祀、财政等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表的部分,主要是将历史记述不清楚的内容,通过“旁行斜上”的方格表的形式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六史”并非每一部史书均具备这四种体例,有一些纪传体正史无表,甚至表、志皆无,但本纪、列传须具备。
          编年体是传统史学最古老的史书体裁。秦始皇焚书后,孔子编修的《春秋》成为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末荀悦的《汉纪》和东晋袁宏的《后汉纪》,是继《左传》之后颇有成就的两部编年体史书。这两部编年体史书分量相当,都重视议论,后人合称“两汉纪”。同时,两书又各有其特点:一是撰述动机不同,《汉纪》是荀悦受汉献帝之命而撰写的一部帝王读本,《后汉纪》是袁宏为后世提供的一部简明东汉史;二是撰述方法不同,《汉纪》是依《左传》体例改班固《汉书》而成,而《后汉纪》则是在范晔《后汉书》问世之前众采诸家后汉史著而成;三是撰述旨趣不同,《汉纪》以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和表贤能之“五志”为撰述旨趣。《后汉纪》则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为撰述目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代表了传统史学编年叙事的最高成就。自《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后世补撰、改编、续作、注释、仿制、评论之作蜂起,蔚然大观。近代以来,人们对于《资治通鉴》及其影响下成就的各种著作的研究,已形成一种专门之学——《通鉴》学,近人张须所著《通鉴学》即其代表。
          与纪传体和编年体相比,纪事本末体是“史书三体”中最晚出现的。南宋袁枢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而成《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基本特点,诚如《宋史•袁枢传》所言,乃是据《资治通鉴》“区别其事而贯通之”。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可以概括为:一是选事设目自由,灵活度大;二是叙事明晰,具有故事化;三是叙事首尾详备,突出了事件的完整性。当然,纪事本末体也有保存史料不够和事件孤立叙述的缺陷。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途径——以史书编纂体裁为中心的考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三体”是传统史书编纂的三种体裁,采用“史书三体”编纂的史书数量在传统史籍当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B.“二十六史”因记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国历史记述的史书大系,居于中国史书编纂的正宗地位。
    C.广泛借鉴诸家后汉史写成的《后汉纪》,是《左传》之后颇有成就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撰述目的不同于《汉纪》。
    D.和纪传体、编年体相比,纪事本末体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创立的标志是南宋袁枢写成的《通鉴纪事本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史书三体”,再具体叙述每种史书体裁具有的特点及重要作品。
    B.文章直接引用《宋史•袁枢传》中的语句,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基本特点。
    C.文章论证方式多样,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文章肯定了纪事本末体的三个主要优点,也指出了其有保存史料不够等缺陷,体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主要采取编年形式,系统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是全书的大纲。
    B.如果秦始皇没有焚书,今天研究历史的学者能读到成书时间比《春秋》更早的编年体史书。
    C.荀悦的《汉纪》是一部帝王读本,在体例上借鉴了《左传》,全书写成于汉献帝在位时期。
    D.《通鉴》学成于近代,研究的对象是《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写成的各种著作。

    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