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44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华思想文化史;中外小说,千姿百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的社会生活。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
建国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整齐划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全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有时,协调一致也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2:0:1组卷:3引用:3难度:0.64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玩偶凭借“丑萌”的造型火出了圈。玩偶上架不到半个月,线上线下订单合计过万,库存已经售罄。去年河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推出的“考古”系列盲盒等等,也让不少消费者表示“真的好想掏钱”。
这或许再次打开了文创设计的思路。传统文化大多庄重严肃,但文创产品却能以可爱搞怪的形式,使①
其实,各类文创产品不断出圈,也许正说明人们对文物或文化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公众的热情正在被唤起。随着讨论越来越热烈,不但会进一步凸显文创产品的传播社交属性,而且会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关注度,为此,博物馆和相关文化单位需要找准自身定位,从市场发展中寻找答案,不断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神坛”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发布:2025/1/1 2:0:1组卷:24引用:5难度:0.544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②岂无人。
鸟③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经济:经国济世。③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
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语气,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信念。
C.颈联实写诗人登高所见,乘风而起的大鸟如同行云布雨的神龙,意境宏阔。
D.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悲伤”为“奋进”,格调高迈。
(2)本诗表现了乱世中一个知识分子应具备的高贵品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发布:2025/1/1 2:0:1组卷:13引用:4难度:0.5444.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高考就要来临,请你以“致高考”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发布:2025/1/1 2:0:1组卷:8引用:2难度:0.744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发布:2025/1/1 2:0:1组卷:23引用:9难度:0.5446.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专门规定。这部法律施行于2001年。这部法律正式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普通话”在共和国语言文字中的地位应运而“立”。它和“简化字”就仿佛共和国语言文字大家庭中的一双姊妹。
“普通”“简化”,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到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的热忱初衷。当年,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有大量不识字甚至没有上过学的同胞。扫盲,成了中国人站起来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语言不通,也成了大家并肩携手前行的障碍。要找到一种尽可能简单、易于学习的语言和文字,使更多人能够尽快识字,才能够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沟通无碍,维持社会协调运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在共和国最初的岁月里,语言文字的改革同样是历史性任务的一部分。承担这一任务的人们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摘编自吴画成《“普通话”不普通》)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不是单纯的政治考量,而是社会发展需求和国民发展需求的驱动,促使政府产生责任担当,进而凝聚为国家意志和治国方略。
第一,社会发展需要语言相对统一。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因而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拓展了语言功能,扩大了语言需求,尤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应用,更需要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国家要创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个人发展需要提升语言能力。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普通话能力跟其劳动收入成正比。如有人调研了北京市农民工的情况,发现“普通话熟练的农民工能够获得高于不熟练者21%~40%的月收入”。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为个人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三:
将普通话普及纳入扶贫考核,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宏观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共同语”,以方便交流,进而增强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城市居民不能落下,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不能落下。
微观上说,在扶贫工作中推广普通话,可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很多老百姓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不少基层乡镇干部也说不上几句,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而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
(摘编自何勇海《推广普通话也是一种扶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为语言文字的历史性改革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B.说好了普通话,就能够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C.推广普通话不单纯是政治考量,是语言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D.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普通话交流,有助于精准扶贫脱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述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专门立法,如果不使用简化字和普通话就是犯法。
B.材料二论证了推广普通话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材料三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扶贫工作方面看,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D.推广普通话提升了国民语言能力,还让所有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
(3)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发布:2025/1/1 2:0:1组卷:4引用:5难度:0.6447.同学们来到七宝老街,看到蒲汇塘桥上有一副对联,气势非凡,颇有意味,可惜的是,下联有一个字脱落了。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
上联:东南三柳绿水源流远
下联:西北九峰青山气势□发布:2025/1/1 2:0:1组卷:5引用:4难度:0.744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许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取材于习近平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艺术性地呈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最终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还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是绝对的穷山僻壤。20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生活有多难,《山海情》一开篇就进行了真切呈现。画面中,西北农村真实的年代感、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坚韧炽烈的当地民风和挣扎求生的民生之艰让人身临其境。村民偷吃了扶贫项目的珍珠鸡种鸡,移民们从玉泉营平原逃跑,扶贫干部在火车上遭遇扒窃,种植蘑菇价格低到“菇贱伤农”……从引水困难、交通不便的基础设施问题,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心理因素,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压力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形形色色的麻烦在《山海情》中依次上演,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真实扶贫工作中的难处。通过生活化表达,《山海情》寻觅到了脱贫攻坚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更接地气、更真实的摹写方式。
《山海情》展现的闽宁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转移就业、发展教育、生态补偿等脱贫手段,是中国几十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和代表。小小闽宁镇,浓缩的是中国伟大脱贫事业的经验。《山海情》通过桩桩件件融汇在生活中的扶贫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
(取材于韩浩月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渴望撕掉贫困标签的夙愿,如今得以实现。
西海固原来的贫困带有显著的社会特征和广义特征,所以,脱贫后的巩固拓展,要强调扶志和扶智,脱贫后的扶志和扶智已不只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质条件匮乏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农民发展。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扶志和扶智,不只是知识和文化的简单堆积和表面普及,改善环境条件、掌握自立技能、提高自尊水平、克服消极观念、升华情感体验、获取思想认知、享受精神境界、优化社会评价等等是更有效的扶志和扶智。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对三农认识和理解上的重大转变。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总要求,这个过程非常清晰地告诉人们:三农不只是三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三农不该再是问题,而应是事业。
所以,西海固的脱贫要强调:脱掉的不只是“衣食不保”的那层“贫”,更要脱掉“心穷志短”的那种“贫”。要脱掉“心贫”,扶志和扶智很重要。谁目睹过西海固的昔日容颜,谁见证过西海固的今日巨变,谁就会自然而然与当地人一样产生一种共识:在西海固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实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扶志和扶智为主的扶心努力,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罗进贵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B.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收入提高显著,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C.贫困地区发展速度加快,贫困家庭孩子的辍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贫困地区开通了铁路,并全部实现了农网供电和大电网通动力电。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电视剧《山海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片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人们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故事。
B.村民偷窃、移民逃跑的情节,体现了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
C.该片证明了主旋律影视剧只有通过生活化表达,才能更接地气。
D.闽宁镇采用了多种脱贫手段,浓缩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
(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夏西海固地区全部脱贫“摘帽”,完成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艰巨的任务。
B.提供物质条件支持,追求农民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海固脱贫后要面临的课题。
C.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向,体现了全社会对三农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发展。
D.无论扶志还是扶智,都是扶心的重要举措,是为了帮助当地人们摆脱“心贫”。
(4)对上述三则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多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通过具体数据的呈现,说明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B.材料二中“干沙滩”与“金沙滩”的对比,体现了西海固由不宜居住的穷山僻壤到寸土寸金的巨变。
C.材料二中电视剧《山海情》讲述的扶贫故事,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
D.材料三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抑西海固脱贫前的“苦瘠甲天下”,后扬当地脱贫后的乡村振兴。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我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发布:2025/1/1 2:0:1组卷:20引用:3难度:0.6449.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参加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春游,向同学们征集小组活动方案。你会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方案及设计意图。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发布:2025/1/1 2:0:1组卷:14引用:2难度:0.8450.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论何时,鲁迅先生这句话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发布:2025/1/1 2:0:1组卷:6引用:3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