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46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教师
    萧红
          二十元票子,使他做了家庭教师。
          这是第一天,他起得很早,并且脸上也像愉悦了些。我欢喜地跑到过道去倒洗脸水。心中埋藏不住这些愉快,使我一面折着被子,一面嘴里任意唱着什么歌的句子。我想他应该吃些点心吧,八点钟他要去教书,天寒,衣单,又空着肚子,那是不行的。
          但是还不见那提着膨胀的篮子的人来到过道。
          郎华做了家庭教师,大概他自己想也应该吃了。当我下楼时,他就自己在买。他仿佛是一个大蝎虎样,贪婪地,为着他的食欲,从篮子里往外捉取着面包、圆形的点心和“列巴圈”,他强健的两臂,好像要把整个篮子抱到房间里才能满足。最后他付过钱,下了最大的决心,舍弃了篮子,跑回房中来吃。
          还不到八点钟,他就走了。九点钟刚过,他就回来。下午太阳快落时,他又去一次,一个钟头又回来。他已经慌慌忙忙像是生活有了意义似的。当他回来时,他带回一个小包袱,他说那是才从当铺取出的从前他当过的两件衣裳。他很有兴致地把一件夹袍从包袱里解出来,还有一件小毛衣。
    “你穿我的夹袍,我穿毛衣,”他吩咐着。
          于是两个人各自赶快穿上。他的毛衣很合适。唯有我穿着他的夹袍,两只脚使我自己看不见,手被袖口吞没去,就是这样,我觉得很合适,很满足。
          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
          一扇破碎的玻璃门,上面封了纸片,郎华拉开它,并且回头向我说:“很好的小饭馆,洋车夫和一切工人全都在这里吃饭。”不一会,小小的菜碟摆上来。我看到一个小圆木砧上堆着煮熟的肉,郎华跑过去,向着木砧说了一声:“切半角钱的猪头肉。”
          那个人把刀在围裙上,在那块脏布上抹了一下,熟练地挥动着刀在切肉。我想:他怎么知道那叫猪头肉呢?很快地我吃到猪头肉了。后来我又看见火炉上煮着一个大锅,我想要知道这锅里到底盛的是什么,然而当时我不敢,不好意思站起来满屋摆荡。
    “你去看看吧。”
    “那没有什么好吃的。”郎华一面去看,一面说。
          正相反,锅虽然满挂着油腻,里面却是肉丸子。掌柜连忙说:“来一碗吧?”
          我们没有立刻回答。掌柜又连忙说:“味道很好哩。”
          我们怕的倒不是味道好不好,既然是肉的,一定要多花钱吧!他看看我,我看看他。
    “这么多菜,还是不要肉丸子吧,”我说。
    “肉丸还带汤。”我看他说这话,是愿意了,那么吃吧。一决心,肉丸子就端上来。
          破玻璃门边,来来往往有人进出,戴破皮帽子的,穿破皮袄的,还有满身红绿的油匠,长胡子的老油匠,十二三岁尖嗓子的小油匠。
          脚下有点潮湿得难过了。可是门仍不住地开关,人们仍是来来往往。一个岁数大一点的妇人,抱着孩子在门外乞讨,仅仅在人们开门时她说一声:“可怜可怜吧!给小孩点吃的吧!”然而她从不动手推门。后来大概她等到时间太长了,就跟着人们进来,停在门口,她还不敢把门关上,表示出她一得到什么东西很快就走的样子。忽然全屋充满了冷空气。郎华拿馒头正要给她,掌柜的摆着手:“多得很,给不得。”
          靠门的那个食客强关了门,已经把她赶出去了,并且说:“真她妈的,冷死人,开着门还行!”
          郎华为着猪头肉喝了一小壶酒,我也帮着喝。同桌的那个人只吃咸菜,喝稀饭,他结账时还不到一角钱。接着我们也结账:小菜每碟二分,五碟小菜,半角钱猪头肉,半角钱烧酒,丸子汤八分,外加八个大馒头。
          走出饭馆,使人吃惊,冷空气立刻裹紧全身,高空闪烁着繁星。
    “吃饱没有?”他问。
    “饱了。”我答。
          经过街口卖零食的小亭子,我买了两纸包糖,我一块,他一块,一面上楼,一面吮着糖的滋味。
    “你真像个大口袋。”他吃饱了以后才向我说。
          同时我打量着他,也非常不像样。他的帽子仅仅扣住前额,后脑勺被忘记似的,离得帽子老远老远的独立着。很大的头,顶个小卷沿帽,最不相宜的就是这个小卷沿帽,在头顶上看起来十分不牢固,好像乌鸦落在房顶,有随时飞走的可能。别人送给他的那身学生服短而且宽。
          走进房间,像两个大孩子似的,互相比着舌头,他吃的是红色的糖块,所以是红舌头,我是绿舌头。比完舌头之后,他忧愁起来,指甲在桌面上不住地敲响。
    “你看,我当家庭教师有多么不带劲!来来往往冻得和个小叫花子似的。”
          当他说话时,在桌上敲着的那只手的袖口,已是破了,拖着线条。我想破了倒不要紧,可是冷怎么受呢?
          长久的时间静默着,灯光照在两人脸上,也不跳动一下,我说要给他缝缝袖口,明天要买针线。
          关了灯,月光照在窗外,反映得全室微白。两人扯着一张被子,头下破书当作枕头。隔壁手风琴又咿咿呀呀地在诉说生之苦乐。
          马蹄打在街石上嗒嗒响声。每个院落在想象中也都睡去。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道,因为郎华有了工作,“我”心中特别愉快,嘴里唱着歌,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本文的语言直率质朴、不加雕饰,这种风格和作者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一样,都显示了其创作技巧的成熟。
    C.文章结尾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巧妙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冷清、幽静的氛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文章写一对年轻人,也提到“满城市的人家”“洋车夫和工人”“小油匠”等,以此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
    (2)文章写两人吃饭时遇到抱着孩子的妇人在乞讨并对这一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有评论说,萧红描绘年轻情侣艰窘的生活,但处处洋溢着乐天知命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7
  • 462.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相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那么作为年轻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后来人”,你看了这幅漫画又有怎样的见解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发布:2025/1/1 1:30:1组卷:9引用:4难度:0.5
  • 46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热情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一一但最后不得不快快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一一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一一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内容上,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表明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毛泽东的性格有“两重性”:他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
    C.毛泽东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他写的字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但是非常符合书法规则。
    D.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中国起死回生。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发布:2025/1/1 1:3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 46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是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等等,都会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由衷地赞美。
          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是美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智慧,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有人说,勤劳的环卫工人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给人们带来清洁和美丽……
          究竟什么才是美,你对美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限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2引用:14难度:0.7
  • 46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
    张铁匠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论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改)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B.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C.“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B.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氛围。
    C.“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站起来往远处看,看到弯处是镇街,表明他面对城市化的无力感,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3)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来理解“两组人物”并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466.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
     
    (2)
     
    (3)
     
    (4)
     
    (5)
     

    发布:2025/1/1 1:30:1组卷:36引用:11难度:0.8
  • 46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
    宋•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国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 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河阳道中的诸葛武侯祠着笔,渲染出衰飒的气氛,引发了怀古之思。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应战诸葛亮之事,暗含了作者对两天鲜明的煲贬与爱憎态度
    C.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D.诗人批判一般的读书人见识鄙俗浅陋,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
    (2)本诗“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两句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二者都是虚写,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4引用:5难度:0.5
  • 46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别双温树
    (唐)李绅
    诗序:往年於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备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
    萃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
    轻剪绿丝软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
    故山手种空怀想,温室心知不敢言。
    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改深根。
    [注释]①李绅,(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其贬官准备前往洛阳时。②这句用西汉孔光典故。孔光为官谨慎(孔光,字子夏,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或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行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朝廷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莽。谥简烈候。)
    ※温室:汉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心知不敢言,《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致事。或问光:‘温室省(尚书省)中树皆何木叶?’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③陵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
    (1)诗歌题材
     

    A.登览类
    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吉类
    (2)本诗理解分析错误的是
     

    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
    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
    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
    D.尾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
    (3)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5/1/1 1:30:1组卷:79引用:2难度:0.5
  • 4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间解板匠
    凌耀忠
          我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两个解板匠。
          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四川来的。两个中年人拾一把大锯子,锯子出奇的长,足有三米,尖锐的三角齿像要刺破青天。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
          我和他们做了邻居。开头我认为这是一个家庭,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年长的叫大老黑,年轻的叫三娃子,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
          那一年雨季来得早。从澜沧江分解出来的支流像脱缰的野马,山洪洗劫森林、田野,狂风肆虐,将百年老树连根拔起,又随心所欲地抛入大河。毗邻小镇的孔雀河里漂满了从上游滚滚而下的大树。它们淤塞河道,撞拦行船。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爬上这一匹匹狂奔的“野马”。他们站在大树的躯干上,用长竹钩把它们引导到岸边。小镇的居民远远地站在岸边,朝波涛里的两个人影指指点点:“这两个解板匠像有两条命。”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他们纹丝不动,他们不敢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有一刻的停顿。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呵!夜阑更深,山间的淙淙流水伴着他们的解板声,一切显得那么沉重,压抑,令人窒息!
          黑姑点着一盏豆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三更天了,她嗫嗫嚅嚅对他们说:“睡觉吧,明儿再解。”“今夜要解完,明天等着换米吃。”黑姑哭了,泪珠落在满是补丁的肩上。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他很喜欢我。黑姑手很勤,什么事都会干,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靠她一人操持。她常常随我一路进山。我放牛,她在林中采蘑菇,打竹笋,挖野菜,掘山药。她告诉我,她爹妈都死了,大黑叔把她带出来逃荒。
          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方,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大老黑的样子很神秘,又很兴奋。
          那年代,森林保护法早被遗忘了。人们放火烧山,滥砍乱伐,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一座座山林被摘掉了翠绿的衣冠。生态失去平衡,西双版纳下霜了。
          大老黑懂这个道理。他说:“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他带着三娃子,有时叫我也去,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孔雀河方圆百里的森林。粗大的紫血藤是森林的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老黑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它们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被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痪了。“要拖走它!”大老黑说。谋生之余,只要稍有闲暇,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
          秋去冬来,他们不得不走了。就在这时,黑姑的婚事闪电般地决定了。那是大老黑热心撮合的,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订了婚。大老黑当着三娃子和黑姑的面,把我替他保存的钱取出,整整三百块。大老黑喜滋滋地捧着钞票递到黑姑手里,他说是给黑姑办嫁妆的。
          大老黑和三娃子依旧孑然一身。他们扛起那把大锯,登上一只渡船要走了。船到河心时,黑姑朝河边奔来。大老黑他们是瞒着她走的,叫我不要告诉她,怕她伤心。黑姑凄厉地喊着两个解板匠,嘶哑着喉咙不停地喊着。她木然地踩进河水,向帆影拼命摇手。她不顾我的劝阻,依然那么执着地摇着,喊着。
          我呆呆立在岸边,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
    (节选自《萌芽》)(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父母双亡后大老黑带她出来逃荒。她勤奋能干,这个临时“家庭”中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全靠她操持。
    B.大老黑不仅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可见大老黑多才多艺。
    C.为给黑姑置办嫁妆,大老黑背着三娃子和黑姑让“我”替他保管三百元钱,并热心撮合了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的婚事。
    D.文中写“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在歌颂小镇居民勤劳本色的同时,更突显文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为下文揭示灾荒这一时代背景张本。
    B.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小镇居民的议论写出了解板匠洪涛中捞树的危险。
    C.文中“要锯断它!”“要搬掉它!”“要拖走它!”句式相同,语言简短但铿锵有力。
    D.本文结尾运用了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含蓄隽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艺术特色,请简要赏析。
    (4)“我”为什么会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那两个解板匠?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470.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37引用:10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