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5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香港国际机场,您的头等舱经历始自我们体贴入微的“一站式”登机服务。
    B.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我国比较有名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D.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发布:2025/1/1 1:30:1组卷:8引用:6难度:0.7
  • 5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冲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费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士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喜欢质疑问难,并具有分析批判的精神。
    B.杨昌济老师的修身课不仅给毛泽东修身方面谆谆教诲,还给了他做学问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
    C.作为青年学生,毛泽东惜时苦读,持之以恒,而且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
    D.青年毛泽东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摸索形成自己的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3)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发布:2025/1/1 1:30:1组卷:6引用:1难度:0.6
  • 5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
          有了这个念头,词语中的每个汉字都蠢蠢欲动,站立不稳起来。汉字有着独特的建筑性,笔画横平竖直,顶天立地的样子。撇和捺的弧度,是克制的审美,在无可僭越中保持着犹疑。笔画多少不等、从一笔到几十笔,字字独立,每个字的架构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稳定性。它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是以镇住一个个心神不宁的词语出轨的步伐。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镇定自若,感到了
     
    的压力。汉字黑压压的,像贴在峭壁上的士兵,随时有坠落塌方之险。这突发的险情,让它有了词语砸碎词语的惊恐,透过薄薄的书页,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与自己
     
    。它怀念在《辞海》里的时光。独立、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那真像海,汉字浮游,谁离了谁都行。
          词语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不同质地的声带颤动,它不仅是个静态的图形,而且有了声音的情致。它形神兼备,顾盼生姿。尽管有时沾着口水,遭到牙齿的撕咬,被粗鲁的喉咙甩出,跟沉默在书页里相比,毕竟是
     
    、掷地有声的。
    (1)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发布:2025/1/1 1:30:1组卷:14引用:2难度:0.3
  • 5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①            ,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
          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②           ,应进行心肺复苏。 ③           ?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用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  );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还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就不要进行心肺复苏
    B.如果还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C.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D.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就不要进行心肺复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发布:2025/1/1 1:0:5组卷:3引用:4难度:0.5
  • 5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①________。据考证,滑雪板最初是为了北欧人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②________,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③________,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挪威人在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总之,滑雪板的重要制造与创新,大都归功于挪威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发布:2025/1/1 1:0:5组卷:9引用:7难度:0.6
  • 5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20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人们的审美性情感需求大多通过对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艺术的欣赏来实现。在机械复制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艺术品不断被复制、传播、消费。在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同时,复制技术也将艺术品带离原有的关联语境,导致艺术美境的流失。这一状况在图像信息时代发生变化,大众借助短视频这一新媒介将审美对象拓展到生活各个领域,创设出艺术品的关联语境。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坍塌,艺术借助于新媒介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相交融,由此显示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特征。
          短视频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特征首先是审美的民主化。短视频新媒体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将生活实践和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审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充满着实践精神。从传统戏曲的玉袖长歌、清韵雅唱,到中国书画的水墨丹青、泼墨工笔,通过对艺术的便捷化、通俗化、趣味性改造,使用者可以在短视频平台随时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活动,分享独特的个人生活瞬间,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身份相互交织,马克思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现实。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体现了日常生活美学的内涵,去中心化传播机制给用户带来了零距离欣赏艺术及创造生活艺术的权利,审美经验越来越具有日常性和生活性。
          短视频审美还具有技术操控性。新媒体艺术能够便捷地实现日常生活戏剧化,其中“蒙太奇”拼贴技法是最突出的特征。当短视频以蒙太奇的艺术法则去组织日常生活,并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时,日常生活即被浓缩成一种强烈刺激的审美对象,短视频图像的制作者将超时空的各类生活场景浓缩在有限的数秒钟里,叙事呈现快速度的闪回,给审美者以强烈的印象。这种审美对象在内容上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但因为图像的介入而被非现实化了,由美的法则而来的画面嵌入到了生活之中成为审美化的生活。这种现实和媒介审美的互动关系就变成了传媒技术审美化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审美选择方面,短视频呈现的审美对象也。并非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平台根据后台的大数据利用算法进行筛选、推送的结果。平台运用视频理解技术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搜索记录、观看记录等)对用户进行算法分析,选择性推荐,而使用者对这一受控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短视频的审美过程具有交互性特征。传统艺术在审美者面前是静止的,艺术家与观众是分离的,观众在艺术品面前只能观察或想象,不能与之触碰或与艺术家对话。新媒介多维的互动系统改变了传统艺术欣赏过程,人与机器屏幕随时互相影响,人可以控制屏幕显示的大小、显示效果和快进、后退、播放时间等。社交点赞和评论功能的设置保证了观众、作者与作品三者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并不断进化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观念,表达作者、观众的艺术感悟以及对作品的重新理解。这种创造常触发作品潜在蕴含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引起艺术作品以及主体审美意识发生转化,产生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趣味。
          短视频日常生活审美潮流是现代社会“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的双向进程中产生的,是一种从“生活本体”出发构建出来的具有中国性的日常生活美学的努力。可以说,短视频新媒体的“日常生活美学”凭借新技术创造着一种生活艺术和日常生活重构的希望,它促使人们以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努力追求真实的美的体验并加以表达。
    (摘编自江志全等《“走向日常生活美学”-社交短视频的时代审美特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技术媒介的兴起,将生活实践和艺术审美结合起来,使审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B.短视频带来的审美经验具有的日常性和生活性,与短视频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有关。
    C.审美主体通过短视频看到的审美对象,完全是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筛选、推送的结果。
    D.在进行短视频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观众能够实现与艺术品、艺术家间的沟通和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复制技术运用到艺术领域后导致的问题为前提,论述短视频时代的审美特征。
    B.第三段从审美对象和审美选择两个方面,论证了短视频审美具有的技术操控性特征。
    C.第四段论证短视频的审美过程之所以具有交互性,是因为新媒介多维互动系统的使用。
    D.文章讨论短视频审美的特征时,均与传统审美的特征进行对比,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图像信息时代之前,艺术品被不断复制、传播、消费,导致原作艺术价值的消失。
    B.使用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对传统戏曲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传播,体现了审美的民主化。
    C.观看者表达艺术感悟及对作品的新理解,是社交点赞和评论功能设置的主要作用所在。
    D.日常生活审美,不是要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日常生活,而是要形成艺术化的生存方式。

    发布:2025/1/1 1:0:5组卷:4引用:3难度:0.7
  • 5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出塞曲
    刘湾
    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
    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
    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仍闻左贤王【注】,更将围云中。
    【注】左贤王:匈奴王封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用了对比和互文的手法,营造了边塞战场萧瑟凄凉、人马疲敝的场景。
    B.中间部分刻画了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形象,心雄胆壮,连年随军征战,渴望建立战功以求取功名。
    C.结句写了匈奴王又要来包围云中地区,再次点明边塞战事频繁的时代背景,含蕴丰富,余韵不绝。
    D.诗的开篇写重围中的将军,又写急如流星的文书,渲染了边境告急的背景,为后文写兵士做了铺垫。
    (2)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表现了戍边士卒多层次的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发布:2025/1/1 1:0:5组卷:47引用:2难度:0.6
  • 5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瑜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
    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②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
    (5)诸葛瑾、步骘心目中的周瑜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5/1/1 1:0:5组卷:2引用:4难度:0.6
  • 52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1 1:0:5组卷:17引用:2难度:0.5
  • 53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亿中国人民正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正在进行一场“全民脱贫”大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只有用政策才能消除思想上的贫困,有了精准的扶贫方略能消除物质上的贫困,有了政府的智慧一定能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被扶贫者”是主力军。
    ①不是只有用政策才能消除思想上的贫困。
     

     

    发布:2025/1/1 1:0:5组卷:9引用:4难度:0.3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