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5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商鼻四暗,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守山是种田的好把式,是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把屋后的自留山当成储钱、取钱的银行,显示出常守山的生活很有条理。
B.常守山做出一个木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乐此不疲,村里人甚至认为他脑子有问题,突出常守山不能与时俱进。
C.面对妻子的质疑,常守山用“常家村是一家人”回答妻子,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他为全村着想的胸怀,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佩。
D.客人们都睡着了,常守山还要起身巡查敲梆子,不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报平安,此处表明他极其看重守护客人的平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几个与主人公相关的生活片段进行剪裁和组合,作品无激烈矛盾冲突,叙事节奏舒缓。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常守山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更鲜明。
C.“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此处的“无用之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暗示下文木梆的作用。
D.小说描写非常细腻,比如常守山做木梆的过程和常守山挖取竹笋的情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小说主人公名字中的“守山”寓意丰富,请依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4)“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请分析小说中叙写农具式样、常守山喜欢读书这两处“闲笔”的作用。发布:2025/1/1 1:0:5组卷:4引用:3难度:0.554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与此相似,荀子《劝学》中“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3)古人借头发表现愁绪,苏轼在《宿临安净土寺》写道“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杜甫在《春望》中则感叹:“发布:2025/1/1 1:0:5组卷:3引用:2难度:0.75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D.“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
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1:0:5组卷:14引用:5难度:0.554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5/1/1 1:0:5组卷:7引用:4难度:0.7545.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琯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躁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1:0:5组卷:8引用:4难度:0.45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的实体书店日渐 ,网红书店凭借时尚个性的装潢、主题丰富的陈列、精美的茶点饮品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打卡”网红书店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但是消费者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只是流量暴增,这种不理想的消费状态是人们质疑网红书店的重要原因。
书店变网红,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赋予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近年来,“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餐饮”“书店+住宿”等经营模式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中书籍、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 、读者网络阅读习惯的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书店通过装修设计、综合服务、网络营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走网红路线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吸引来的“消费者”转化成“读书人”。这不能仅依靠商业营销来解决,还在于图书品质的提高。书店应保证选书的质量,为读者带来好书,将打卡者转化为读者。( ),这样才能让书店走得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衰微 屡试不爽 落寞 无可厚非 B.式微 屡试不爽 没落 无可非议 C.衰微 屡见不鲜 落寞 无可非议 D.式微 屡见不鲜 没落 无可厚非
A.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
B.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C.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D.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中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
(3)下列补写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依据文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始于颜值,精于服务,忠于品质
B.始于服务,提升颜值,忠于品质
C.始于颜值,忠于品质,精于服务
D.忠于品质,提升颜值,精于服务发布:2025/1/1 1:0:5组卷:10引用:10难度:0.954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热度很高的议题。大气温室气体的3大元凶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注。其实,①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之前增加了约50%,而甲烷增加了2倍。同时,甲烷还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等发生反应,产生其他温室气体,造成增温效应的叠加。更严重、更复杂且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甲烷的出现本身是一种“碳源”,其转化后,② 。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固碳的功臣——通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态功效显著。然而,据估算,湿地(不含稻田)甲烷的年释放量大约相当于全球甲烷释放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忽略还原态的甲烷,“碳中和”讨论只在二氧化碳圈里打转,并以这个视野推导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落实再坚决,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地球之肾”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连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挂倚绝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发布:2025/1/1 1:0:5组卷:6引用:3难度:0.554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一代代共产党人①_____、英勇斗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纯粹信仰和坚定信念闪耀后世。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千古绝唱,谢士炎“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的啼血字句,刘绍南“革命人,你杀不完。有朝一日,血要用血还”的慷慨壮歌……无一不是这种信仰信念的体现。忠诚与背叛的天平,能称量出一个人灵魂的分量;生死抉择的考验,能检验出一个人信念的真伪。正是因为具有②_____的信仰信念,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捍卫了鲜红的党旗,用生命谱写出壮烈的乐章。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闪耀着信仰之光、升腾着信念之火,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③_____,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发布:2025/1/1 1:0:5组卷:8引用:4难度:0.454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本义是笔直地站立。在甲骨文中像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立”的词语、成语、名言、诗文等。如“自立”“成立”“顶天立地”“立身处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
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以“立”为话题,谈谈你生命中与“立”有关的人物,可以是你自己、亲人、朋友、同学等等,写成记叙文;或者谈谈你对“立”有哪些认识与思考,写成议论文。
要求:选好其中一种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1:0:5组卷:4引用:4难度:0.555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翠屏口七首(其二)
周昂
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
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
刁斗①方严夜,羔裘欲御冬。
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②。[注]①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以烧饭,夜间击以报时警备。②汉提封,文中指金朝管辖的封疆。由于金军主帅无能,最终翠屏口落入蒙军之手,再不属于金朝版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用“拥”字写出翠屏口的地势险要,“剑甲”二字用了比喻手法,写出翠屏口戒备森严。
B.“灯火出寒松”一句写入夜之后,满山寒松下皆是部队宿营的灯火,含蓄地写出戍边的兵士之多。
C.诗的颈联描写刁斗“方”响起,将士们就“欲”穿上羔裘,“方”“欲”二字可见诗人的措辞精工。
D.本诗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背后,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诗人具有念及天下的广博胸怀。
(2)周昂主张诗文创作应“以意为主”,强调诗文创作要注重情感表达,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发布:2025/1/1 1:0:5组卷:5引用:2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