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7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先生对写信是①_____的。1983年,他写过一篇《书信》,②_____说:“书和信相连,可知这一文体的严肃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这里所说的书信相连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法,还是书籍?我一直③_____。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
          在这篇《书信》里,孙犁先生还说:“先哲有言,信件较文章更能传达人的④_____,更能表现本来面目。”真实的信息,真实的感情,本来的面目,便是孙犁先生喜欢书信的主要原因。这样三种真实,恰恰是比文章更为可靠。读书信,犹如在看人的真面目;读文章,则像看经过拍摄的照片,甚至是美颜后的照片。
          没有人统计过孙犁先生一生写过多少封信。我想至少有上千封或两千封甚至更多。如果将这些书信收集齐全,会是孙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情有独钟 开门见山 不明就里 心有灵犀
    B.情有独钟 开宗明义 不明就里 真情实感
    C.独具匠心 开宗明义 不知所措 心有灵犀
    D.独具匠心 开门见山 不知所措 真情实感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艺术性了。
    B.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严肃性。
    C.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艺术性。
    D.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发布:2025/1/1 0:0:2组卷:5引用:4难度:0.4
  • 7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睛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和王诗题目都有“山中”二字,都以山中的景色为主要描写对象。
    B.张诗写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而王诗写的是寒意袭人的萧瑟秋景。
    C.张诗借描绘一幅山水画来留住客人,而王诗是作者山行时的有感而作。
    D.张诗和王诗的语言风格相近,虽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但又耐人寻味。
    (2)两首诗都写到山中“无雨”,却都让人“湿衣”,其中原因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0:0:2组卷:7引用:3难度:0.6
  • 7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艺迎着数字时代的东风乘势而起,是与传统文艺不尽相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旨趣。文艺性短视频就在这新旧媒介融合的语境下①           :文艺家通过短视频普及各类艺术知识,普通人用短视频分享生活中的艺术片段,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中记录古老传承……(  )
          艺术需要技术的加持,技术为艺术插上了驰骋的翅膀。短视频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有着密切关系,它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科技前行的助力。在短视频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定不再②             ,两者的有效融合缩短了“创作——鉴赏”的心理接受路径,个人爱好和观众喜好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这种短视频能弥合认知差异、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参与热情、获取情感认同,化身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既便捷又丰富的多模态“百宝箱”,受到大众青睐。
          播出平台的不断完善加速了短视频不断向主流“破圈”。如今,短视频平台正在努力摆脱亚文化的标签,吸引众多主流文艺家、艺术院团、艺术院校教师入驻,精品内容凭借专业生产制作,在内容表达、传播方式、叙事技巧上都③             ,新的“招数”层出不穷,与传统文艺两相呼应。优质短视频既实现了内容的精准传播,也满足了大众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短视频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
    B.短视频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
    C.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短视频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
    D.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短视频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
    (3)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发布:2025/1/1 0:0:2组卷:6引用:4难度:0.7
  • 7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①________”,“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②________,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③________,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1)从修辞角度,说说你对“涟漪效应”的理解。
    (2)请在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发布:2025/1/1 0:0:2组卷:5引用:4难度:0.6
  • 715.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苏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
    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
    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
    (2)“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发布:2025/1/1 0:0:2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7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6~9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甲】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几,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包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图,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而使故事得到交错发展。
    B.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使得小罗对“路线”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刻和明了。
    C.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D.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体现了老班长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与罗小葆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2)请简要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小说以“路标”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发布:2025/1/1 0:0:2组卷:16引用:2难度:0.5
  • 717.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发布:2025/1/1 0:0:2组卷:33引用:5难度:0.5
  • 7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十五)
    (南朝)鲍照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注]鲍照,出身卑贱,曾侍奉多位国君或诸侯但一直不被重视,最终于乱军中遇害。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连用两句“君不见”,通过古今对比,将如今清冷荒凉的景象与昔日的太平盛世形成了鲜明反差,怀古伤今。
    B.“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宫中的女乐,“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
    C.第四句一个“徒”字表示枉费心机,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显得颇为冷竣,这句诗讽刺了当时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D.尾联中“黄垆”即黄泉,诗人认为纵使不追求世俗名利,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再空自叹息。
    (2)有观点认为,本诗过于侧重表达的自我悲观的消极情感,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0:0:2组卷:7引用:2难度:0.5
  • 7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到夏天,月湖的荷花迎着骄阳,争相开放。花影照水,恍如朝霞行空:(  )。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白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______,荷花有的是亭亭玉立的身姿,______的风度。
          华贵的牡丹______用于观赏,而优雅的荷花却可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子湖、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______。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纯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每当看到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西洲曲里那一低头的温柔,联想到伯牙子期一见如故的契阔。“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坚贞 从容不迫 虽可 举不胜举
    B.刚烈 从容不迫 只可 举不胜举
    C.刚烈 游刃有余 只可 数不胜数
    D.坚贞 游刃有余 虽可 数不胜数
    (2)文中括号处需填入句子,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微风的鼓动,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B.随着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C.因为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D.因为微风的鼓动,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荷花可以象征爱慕、和谐、亲密、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这是为什么?

    发布:2025/1/1 0:0:2组卷:12引用:6难度:0.5
  • 7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C.“老病南征日”和《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5/1/1 0:0:2组卷:5引用:5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