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涧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
    (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发布:2025/1/1 4:30:2组卷:31引用:10难度:0.5
  • 7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发布:2025/1/1 4:30:2组卷:227引用:9难度:0.5
  • 7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2)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4:30:2组卷:64引用:9难度:0.5
  • 7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跨步。
          2020年,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带回约2公斤月壤。自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诗歌中的婵娟从书页来到现实,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随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实现了“绕、着、巡”三个目标。同年,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的宇宙探索终于拓展到这颗始终照耀着华夏儿女的璀璨星球。
    “问鼎苍穹”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与浪漫;“跨山越海”则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挺起了泱泱大国的发展骨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泉州湾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原来去澳门一天只能跑一趟,现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过香港机场走的航空货,原来要提前两天到达香港仓库,现在通过大桥仅需提前半天。”对于在珠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郑太龙来说,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让他运货花的时间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2022年9月5日,在建世界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全长22.035公里的乌尉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三洞顺利穿越全线最大断层,为隧道顺利贯通和乌尉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创造了良好条件。乌尉高速全线共设置隧道20座、桥梁117座,桥隧比达到40.37%,其通车将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走天山,独库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乌尉高速公路分卧西、东、中三线,物畅其流的通衢大道让丝绸古道焕新颜;越沙漠,和若铁路自2018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仅用时三年多,建设跑出加速度,铁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画”了一个圈。
          回望过去沧海桑田,展望明天征途漫漫,中国跨度将继续刻录进历史的长河。
    (取材于左宇坤、卢冰洁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记者在郑万高铁重庆段采访获悉,这条令人期待的高铁线路年内即将开通运营。
          郑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河南省郑州市,纵贯豫、鄂、渝三省市,止于重庆市万州区。它将是西南地区快速通达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高速通道。
          地区跨度大,为郑万高铁带来了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的难题。重庆段穿越连绵起伏的群峰,沿线多为岩溶、滑坡、岩堆、顺层等不良地质,堪称“地质博物馆”。中铁十一局迎难而上,修长隧,立高墩,建大跨桥梁,在复杂艰险的山区修筑高铁。吊轨过程中,传统作业方式是32台龙门吊同时将长500米、重30吨的钢轨吊起。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群吊技术,一人指挥、三人配合就可完成吊装。同时,综合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在长大隧道内实现了通讯定位和调度命令智能筛选,实时监控长轨装卸情况,为钢轨运输和施工安全“加码”。
          总工程师王永太告诉记者,郑万高铁建设团队创新施工技术,研发新型装备,通过高质量建设桥梁、隧道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线路的贯通,重庆段桥隧比达到了98.3%,全国罕见。
          桥隧比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它是公路和铁路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参数。记者了解到,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范围从城市逐渐向山区推进,其所面临的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设计方案中的桥隧比必然增大。在路网加密的过程中,为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良田的征占,也要求提高桥隧比。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桥隧比的增大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某省为例,其高速公路建设各个阶段桥隧比的统计情况详见下表,发展成就一目了然。
    某省高速公路各时期桥隧比均值及造价平均概算统计
    日期 起止时间 平原地区 山区
    桥隧比均值
    (%)
    造价平均概算
    (万元/公里)
    桥隧比均值
    (%)
    造价平均概算
    (万元/公里)
    “九五” 1996~2000年 3.48 2947.67 0 0
    “十五” 2001~2005年 19.94 4417.05 1.1 5121.36
    “十一五” 2006~2010年 25.97 7096.23 1.8 8441.42
    “十二”五 2011~2015年 27.19 9312.84 30.4 9979.65
    “十三五” 2016~2020年 32.47 10512.31 49.47 16658.51
    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蜀道难,但挡不住中国跨度“敢教日月换新天”。茫茫荒漠之中,G7京新高速公路宛如一条黑色巨龙,穿行而过;雪域高原上,正在修建的拉林铁路,沿雅鲁藏布江伸向远方;怒江峡谷,大凉山下,民心桥、致富桥打通贫困村最后一公里,脱贫路、小康路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奔涌向前……
          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就在脚下。
    (取材于杨永芹、雍黎、王磊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探月工程注重整体布局,具有协同推进、迭代发展的特点。
    B.“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绕、着、巡”目标的实现。
    C.乌尉天山胜利隧道顺利通车,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
    D.港珠澳大桥、独库公路、和若铁路的建设均全面运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加点词语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纵八横:凝练地概括出我国高铁规划所具有的网状结构特点。
    B.地质博物馆:形象地说明了郑万高铁重庆段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
    C.加码:强调综合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对钢轨运输安全要求严格。
    D.黑色巨龙:生动地呈现G7京新高速公路的颜色、形态和气势。
    (3)下列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九五”时期以来,该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桥隧比均值呈现逐期增长的态势。
    B.该省“十三五”期间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桥隧比均值是“九五”期间的近10倍。
    C.“十五”时期以后,该省山区高速公路单位里程的桥隧工程造价高于平原地区。
    D.该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总建设里程远远超出平原地区。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对“桥隧比”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万高铁桥隧比达98.3%,高于乌尉高速的桥隧比。
    B.桥隧比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工程难度会逐渐加大。
    C.提高道路建设桥隧比,可节约工程沿线土地资源。
    D.桥隧比的提升,可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标志。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述创造“中国跨度”的意义。

    发布:2025/1/1 4:30:2组卷:17引用:3难度:0.1
  • 7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问答之间交代了主人公忧思的缘由。
    (2)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陆游《书愤》中“
     
     
    ”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赞叹。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
     
     
    ”。

    发布:2025/1/1 4:30:2组卷:24引用:4难度:0.7
  • 7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
     
     
    ”两句表达了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两句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
     
     
    ”几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发布:2025/1/1 4:30:2组卷:0引用:3难度:0.9
  • 77.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发布:2025/1/1 4:30:2组卷:53引用:9难度:0.7
  • 7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雁、鲤鱼传书信是古代传说,而《春江花月夜》却反用此传说,具体的语句是“
     
     

    (2)平常事物一旦被赋予独特的意蕴,就会获得非凡的生命力,达到“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就像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文辞的评价“
     
     
    ”。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和苏轼《赤壁赋》中“
     
    ”,都是借助蛟龙起舞极写音乐感人至深,异曲同工。

    发布:2025/1/1 4:30:2组卷:3引用:2难度:0.6
  • 7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我时常比喻唐诗宋词就像一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但释放出来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华文明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属于最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灵,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你感受到了自己血脉里的那份诗意了吗?
          近日,太原五中文学社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征文。要求结合读过的古典诗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感悟和思考。
          要求:
          ①自拟标题,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要出现个人信息;
          ③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4:30:2组卷:3引用:2难度:0.6
  • 8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发布:2025/1/1 4:30:2组卷:2引用:4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