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5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邹维琏,字德辉,江西新昌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廷平推官。耿介有大节。巡抚袁一骥以私憾摭布政窦子偁罪,维琏以去就争。监司欲为一骥建生祠,维琏抗词力阻。授南京兵部主事,进员外郎。辽左用兵,疏陈数事。寻以忧去。天启三年,起官职方,进部中。刑部主事谭谦益荐妖人宋明时能役神兵复辽左地,魏忠贤阴主之,维琏极言其妖妄。忠贤怒矫旨谯责内方用师将帅悉贿进职方尤冗秽维琏素清严请寄皆绝固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成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调为稽勋郎中。时言路横恣,凡用吏部郎,必咨其同乡居言路者。给事中傅櫆、陈良训、章允儒以南星不先咨已,大怒,共诟谇维琏。及维琏调考功,櫆等益怒,交章力攻。维琏愤,拜疏求罢。维琏欲去不得,诏留视事。乃严核官评,无少假惜。杨涟劾魏忠贤,被旨切责。维琏抗疏曰:“忠贤大奸大恶,罄竹难书。”疏入,责其渎奏。崔呈秀坐赃被劾,维琏论戍边。诸媚珰者力别其是非,请托,拒不听,诸逆党交憾。无何,张讷劾南星,道论维琏调部非法,诏削籍。复构入汪文言狱,下吏,戍贵州。崇祯初,起南京通政参议。五年二月,代熊文灿巡抚福建,海外红夷据彭湖,挟互市,后徙台湾,渐泊厦门。维琏屡檄郑芝龙防遏之,不听。明年夏,红夷乘间袭陷厦门城,大掠。维琏急发兵水陆进,芝龙亦驰援,焚其三舟,官军伤亦众,维琏在事二年,劳绩甚著,会当国体温休仁辈雅忌维琏,而闽人宦京师者腾谤于朝,竟坐是罢官。八年春,叙却贼功,诏许起用。旋召拜兵部右侍郎,遘疾不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邹维琏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贤怒矫旨/谯责海内/方用师/将帅悉贿进/职方尤冗秽/维琏素清严请寄/皆绝/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B.忠贤怒/矫旨谯责/海内方用师/将帅悉贿进/职方尤冗秽/维琏素清严请寄/皆绝/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C.忠贤怒矫旨/谯责海内/方用师/将帅悉贿进/职方尤冗秽/维琏素清严/请寄皆绝/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D.忠贤怒/矫旨谯责/海内方用师/将帅悉贿进/职方尤冗秽/维琏素清严/请寄皆绝/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原为纪念逝者,生祠则是为活人建立的祠,多因感念恩德或逢迎谄媚而建。
B.辽左,指过西。古人习惯用左、右来表示地理方位西和东,也用来表地位尊卑。
C.吏部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D.夷是封建时代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与戎、狄类似,文中的红夷是指荷兰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维琏耿介正直,勇于仗义执言。他任延平推官时,毫不畏惧巡抚袁一骥的权势,坚决反对其因私恨而搜罗窦子偁罪证的做法,甚至不惜以离职与之争论。
B.邹维琏调任吏部,饱受言官攻击,他受到尚书赵南屋赏识而调任吏部,却因为没有和同乡言官商议,受到傅櫆等人的一再辱骂、攻击,愤怒之下,自请罢官。
C.邹维琏直斥权奸,坚决贬抑赃官。当杨涟因弹劾魏忠贤遭到严厉责备时,他仍上疏直言魏忠贤奸恶;他判令赃官崔呈秀戍边,对众人的请托,坚决予以拒绝。
D.邹维琏尽心海防,反击外敌劫掠,他代熊文灿巡抚福建时,屡次警示郑芝龙防备红夷;在厦门遭到红夷劫掠之际,他发兵急救,和郑芝龙协力烧毁三艘敌船。
(4)把文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琏欲去不得,诏留视事,乃严核官评,无少假借。
②会当国者温体仁辈雅忌维琏,而闽人宦京师者腾谤于朝,竟坐是罢官。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8引用:5难度:0.783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规行为。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①不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就一定能解决骑手违规行为。
②
③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4引用:7难度:0.68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用高枕头,①
有人说,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0引用:2难度:0.4834.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海鞘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动,所以① ,实际上却是一种体呈袋形或桶状的雌雄同体动物。
ㅤㅤ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发现用海鞘补充饮食,可以扭转小鼠的衰老迹象。为何会产生这种效果?经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② 。其实,这种物质在别的海洋生物(比如扇贝)体中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罢了。
ㅤㅤ研究显示,③ ,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逆转表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在那次小鼠实验中,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
ㅤㅤ皱纹、白发、记忆减退、体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迹象,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扭转老人记忆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老提供新的启示。
(1)对于材料中项目研究的意义,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缩醛磷脂能够扭转小鼠衰老迹象
B.缩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记忆减退
C.缩醛磷脂能够逆转人类认知障碍
D.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13引用:6难度:0.78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傍晚,天晴风歇,春寒的威力折损了,“折”字体现天气变化之大。
B.上片后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一幅淡墨素彩的画面,凸显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
C.“绝胜”总结上片,言景物极美,“愁亦绝”育人之极愁,美景衬哀情,更显愁深。
D.这首词借“梅”表达春夜倚楼之人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词调清婉含蓄。
(2)请赏析结尾三句的妙处。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20引用:2难度:0.78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插梅花醉”,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挼”读nuó:采摘。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28引用:3难度:0.383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③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⑤今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诸子百家散文,虽产生于两千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此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阅读上面6个课文中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1引用:3难度:0.58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扬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弱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②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5)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皇帝对此如何反应?请简要说明。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4引用:3难度:0.58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渐行渐远的老街
李志能
其实,这条巷子并不宽,一条不太平整的马路,窄窄的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阴或暗的影子,街沿是清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房舍青瓦白墙,红门朱檐,以及那耀眼的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真是“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旧时的青砖,旧时的月亮,一不小心就把那久远的故事泄露了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安静而整洁,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如果说它是世外桃源的话,那静如处子的这条小巷就更是桃源中的桃源了,让人能切实地领略到“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的意境。
走进巷内,到处都是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这里每一座院内的板壁都是以灰为底色,灰之上有积年灰尘的黑,黑之外有潮湿霉变之后的点点藏青,还有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没有层次的颜色。它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交融着,却相互提气,彼此映照,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
小巷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十分的对称匀整。从每一户的大门进入,便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每一座院内四面均是厢房,小青瓦、穿斗梁,少有气度不凡的大厅,宛如小家碧玉,有极佳的生活氛围、极浓的生活情调,置身其中,既亲切,又热烈。
这些庭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并且,庭院多小巧玲珑,几尺之外是典型的二进天井,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一个很规则的坝子,排水的“龙眼”是石板雕成的莲花,从院子入口通向堂屋的步道上,铺的是雕刻了人物和花鸟虫鱼的石板,柱子底座和台阶也雕了花,苔藓散漫而坚韧地生长在上面。
在每一座庭院的门额上,雕刻有“喜鹊闹梅”“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且每一户人家都贴有一些传统文化寓意较重的“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的对联,横批多为“耕读传家”;其中,尤其有一副文化气息盎然的对联,给人留下了至今难以忘记的印象:“夹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了这户主人超脱的生活情操和自己对风、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那时,我和同学们常常结伴,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一路呼啸打闹,迤逦而来,把车铃铛转得山响。并且,总是爱低弓着瘦小的身子,迎着扑面吹来的劲风,像开弓的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随着一串串爽朗的欢声笑语,释放着青春所赋予的蓬勃生机。并且,永不厌倦地沉浸在这条老街小巷里的迷人夜景,以及一户户人家桔黄灯光从窗口透露出来的温馨夜生活。偶尔兴起,就和同学一起拎着老式照相机到那些老房屋前留影拍照。那些灰砖土墙,那些门外雕刻的石兽,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门,特别是那些拴马的石孔,既隐约透露出昔日岁月的痕迹,又为我们的黑白照片增添着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青春年少的我,双手背在后面,慵懒地斜靠着一扇半开的斑驳木门,摆出一副邻家少年青葱的模样,背景是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花园和古旧的砖瓦木房。花园里晾晒着各式洗净的衣裳、床单,使本来就有些杂乱的空间显得更加沧桑。
昔日的这条老街小巷虽然静谧,也是有着勃勃生机的。当年,这条小巷时不时有“爆米花”的小贩兜揽生意,而且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嘭”的一声惊天炸响,那喷香四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这样新鲜出锅,隔着马路老远,都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小小的一茶缸糯米或玉米粒,就可以换回一大袋子的爆米花,又香又甜,如今回味起来仍旧颊齿留香、余味无穷。那些磨刀匠、收荒匠、剃头匠,三轮车夫和卖菜的,卖麻糖的,炸油条的,肩挑红油担担面、凉粉、凉面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各色小贩们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小巷的深处时不时传出的那些吆喝声,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市井小调,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
实际上,成都这座充溢着灰瓦、土墙、宅院和悠远历史的古城,以及那条幽深的小巷,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着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那些记载着成都风雨的城市建筑依然清晰如初,与其说人们是在珍藏一段记忆,不如说是对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缅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吟唱,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永久向往!
(有删改)
[注]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在康熙六十年,经四川巡抚年羹尧向朝廷奏准,在成都修建满城,即少城。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不言“小巷”而言“老街”,突出它的历史感,“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B.小巷内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等,给人一种沧桑、深邃、悠远的感觉,但同时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
C.儿时的我与同学们追逐嬉戏,给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巷增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小巷见证了青春,赋予我们的生机。
D.虽然成都以及小巷渐行渐远,但对我来说,它们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给了我难忘的记忆,是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之句,凸显了小巷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恰当的引用增加了文化底蕴。
B.文章调动了听觉、嗅觉等感官对老街上的爆米花进行了描述,丰富细腻,读后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文章以“飞瀑泻地”“白云出岫”来比喻小巷深处传出的吆喝声,突出了小贩们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
D.文章语言古朴典雅,简洁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底。
(3)作者对小巷建筑风格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简要分析。
(4)老街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老街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8引用:5难度:0.684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
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
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活”不只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
(摘编自李泽厚《世纪新梦》) 材料二:
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
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比如原始艺术,它们的内容哪里讲得清?还有李商隐的许多诗,那内容也是搞不清楚的。“诗家总爱西崑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大家都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看不懂。那你喜欢什么呢?还不就是形式?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这和老外欣赏中国书法是一个道理。他哪认识这些字啊!还有把书法作品都挂倒了的。可他觉得这些龙飞凤舞的字实在是太好看了,就像京剧脸谱一样,“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艺术是一种无内容无意味无情感的“纯形式”。因为诗也好,书法也好,脸谱也好,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摘编自易中天《美学讲稿》)注:①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过程中,时间从客观到主观,不再是钟表数字,而成为情感的强烈绵延,成为情感世界中的超时间。
B.既不要以禅作诗,也不要为诗而诗,而要将“本体”融化于情感表现中,否则就是以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
C.中国艺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不同于俄罗斯东正教的强调苦难即拯救,也不同于基督教的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D.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一概念特别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而对艺术的内容,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则明显不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山水画侧重“真”和“实”,提倡写实风格,展现凝重恬静自然之美,有着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B.北宋画家黄休复论画有四格说,在他看来,四格中“画之逸格,最难其俦”,这体现的正是中国画论“逸品”至上的思想。
C.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以黄色为主色,黄灿的底色将瓶中的向日葵表现得动人心弦,正是这一形式让作品有了长存的生命力。
D.参观云冈石窟,心中涌起对华夏文明融会异族文明的博大、对古人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的叹赏,这便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古人论诗的句子,与“超时间”观相合的一项是
A.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句其四》)
B.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C.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D.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4)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所讲的“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这一现象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5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