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9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      材料二: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932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6引用:3难度:0.6
  • 892.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你的观点,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时评类文字。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4引用:2难度:0.5
  • 89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
    (3)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描写了落木窸窣之状,“
     
    ”一句点明夔州距故乡十分遥远和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49引用:3难度:0.9
  • 89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网上流传一种理论:要想皮肤好,抗糖少不了。不少女明星也表示,正因常年戒糖才得以有效抗衰,保持肌肤年轻态。①_____?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实际上,糖化反应分为酶促糖化反应和非酶促糖化反应:②_____,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与蛋白质游离氨基结合,生成对人体有益的糖蛋白;后者则是指不经过酶的作用,过量糖分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会使蛋白肽链纠缠在一起,从而使肌肤变黄变硬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因而 ③_____。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吃糖就可以解决糖化导致的肌肤老化问题呢?并非如此。虽然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确实可以稍微减少一点点糖化对皮肤的伤害,但远远不够。AGEs会导致肌肤衰老,我们竭力想通过戒糖避免产生它,但是食用过度烹调或深加工的食物会导致它在人体内生成,经常日晒也会如此,吸入污染的空气亦然。可以说,糖化反应是时刻都在发生的正常生化反应,和吃不吃糖、吃多少糖关系并不是很大。盲目戒糖不仅对皮肤美容无益,还有可能有损身体健康。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89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⑥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⑦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⑧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⑨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作者到清华园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后文的“不能释怀”作铺垫。
    B.第③段第一句中,作者虽然没看到荷花,但分明感到有荷花,是因为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已经牢牢根植于作者的心中。
    C.第⑤段采用了排比等手法,表现了朱自清先生不畏权贵、坚守节操、洁身自好、自守自律等优秀的文人秉性。
    D.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景色依旧,作者却感慨万千,现代人的道德操守、现代人的民族气节等让人深思。
    (2)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3)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89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典故影射现实,表现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已安心于异族统治的现象,这两句是“
     
     
    ”。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引用:4难度:0.9
  • 89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
    骆非翔
          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车,其间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后来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另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村长见到他,连忙上去和他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①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道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条路说:“这都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重新翻修的。”“为了欢迎我,特意把路重修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他,只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他在那条山路上走了很久,到了学校。
          他进了那破陋的校舍,在那个几乎废弃的学校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早已经排着队伍迎接着他,看他进来,全部都敬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的面前,村长大声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村长,我不是来教书的,我是来考察的。”
          村长愣了,问道:“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的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让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空欢喜了一场。村长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我们的孩子上几节课吧,可以吗?”他欣然地答应了。
          那三天,他就在那个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为的只是不让孩子们错过一点点可以学知识的机会。
          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乡里早上的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就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条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然后双手合掌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村长用憨实而笨拙的口气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眶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
          ②他猝然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不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因为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狼吓回去了。”他的心中猛地一抽,他想起这些年,有很多因为吃不了苦而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他们总是编出那么多虚伪而幼稚的理由,而孩子们居然都信了。他上前去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要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格吉羞涩地一笑,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啊!”
          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涌出眼泪,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村吧!”格吉惊喜地问道:“老师,您不走了吗?”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老师不走了!”……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条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了整整三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详写他到达山口的过程,突出了交通的困难和山村的偏僻,也说明了支教老师不愿留下的原因。
    B.他来,村长带人迎接;他走,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这些情节凸显了山里人尊师重教的品质。
    C.“他走在那条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得不到教育而愧疚和忧伤。
    D.画波浪线句子以村长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村长及孩子们对只上了三天课的老师的极度尊重,感人至深。
    (2)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交代孩子们为了迎接他重新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凸显了孩子们渴望学习。
    B.①处的“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是他留下支教的关键因素,又与结尾照应。
    C.②处描写他离开时格吉的不舍,上承村民们的不舍,下启对他决定留下的说明。
    D.②处通过写他的情绪变化和格吉的天真纯朴,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3)当村长知道“他”不是来支教的老师时,为什么脸色会“凝重”起来?将凝重换成“严肃”好不好,为什么?
    (4)小说以“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引用:3难度:0.5
  • 89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1引用:5难度:0.6
  • 89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②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4引用:3难度:0.5
  • 90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1引用:11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