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9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中的主人公,背对高墙,烧“柴”取暖。对此,读者们解读各异:有人认为他做出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考量,有人认为我们面临着同样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有人觉得漫画凸显了人们面对未知做取舍时的眼光问题。面对生活这堵“高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请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5引用:6难度:0.5
  • 90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引用:6难度:0.6
  • 90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
     
     
    ”两句化用庄生和望帝两位名人典故,体现了其诗作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特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被发现后,发现者“
     
     
    ”展现了居住在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引用:3难度:0.9
  • 90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C.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D.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揉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0引用:5难度:0.5
  • 905.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周文璞
    风韵萧疏玉一团。更著梅花,轻袅云鬟。这回不是恋江南。只是温柔,天上人间。
    赋罢闲情共倚阑。江月庭芜,总是销魂。流苏斜掩烛花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注】①据《太平御览》中《荆州记》记载,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赋诗寄赠好友范晔后,人们常以折梅赋诗表达对家人和友人的怀念。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周词开篇“风韵萧疏玉一团”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风韵萧娴,貌美如玉的女主人公形象,“更着梅花,轻袅云鬟”在高耸的云髻上插上梅花,又写出了她对意中人的思念。
    B.周词中“温柔”二字是女主人公浓郁相思的情结所在。“天上人间”表明过去的温柔和现在的离索有如天壤之别,极言女主人公对曾经美好生活的留恋不舍。
    C.李词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写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流水之景,与上片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独上兰舟”“两句相照应。
    D.周词和李词同属婉约词,两首词用词浅近却意蕴深厚,语言疏朗自然,格调明艳,令人回味无穷。
    (2)这两首词都表达了闺中思妇的怀人之情。试比较“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0引用:5难度:0.6
  • 90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周魁
    华岳
    昨夜霜风鼓万兵,今朝华节照边庭。
    人间元日是春日,天上魁星为使星。
    且向虎囊探寸尺,却归麟阁倣丹青
    离觞不是延清夜,明日异邦长短亭。
    [注]①华岳:南宋诗人。②华节:春节。③麟阁:“麒麟阁”的省称。汉宣帝时在麒麟阁画有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绩。倣:效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朋友却在这天出使异邦,因为敌人大军压境,军情紧急。
    B.诗歌中的“丹青”运用了借代手法,和《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相同。
    C.虽然是送别诗,但诗歌总体上写得豪迈激昂,有别于凄惨哀怨、缠绵悱恻的送别诗。
    D.诗歌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多用口语,如“人间元日是春日”“明日异邦长短亭”等。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引用:3难度:0.5
  • 90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
     
     
    ”,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
    (3)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4引用:3难度:0.8
  • 908.语言基础运用。
          ①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对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至关重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②当前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只有不断落实创新驱动,才能够更好地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而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加强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民生服务带来助益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⑤随着一系列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我们的生活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⑥数字经济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开始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吧。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只有……才”应换为“只要……就”。
    B.③句“从而”换为“因而”,句意不变。
    C.④句是一个病句,语病类型为句式杂糅。
    D.⑤句和⑥句的前后顺序不可以相互调换。
    (2)请将第①句改写成3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30引用:3难度:0.5
  • 90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叶明之的遗书
    张建春
          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了,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间黑洞洞的牢房里了。
          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此时,他发现了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叶明之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了一个淡淡的笑。
          眼睛躲避了一下,闪烁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叶明之第二次看见这双眼睛时,是第二天的中午。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是一个来送牢饭的狱警。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
          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
          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就被按在了地上。
          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口,死肯定是唯一的路。死亡,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的人,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就喊一声,黄三便会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安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在梦中哭了。但不是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是黄三的。
          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早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眼中多少有了些喜色。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一些道理。
          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两人心照不宣,一人说,一人听。
          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往死里欺负。
          刚刚好些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
    “县长下了严令。”“不,不,不!”叶明之太痛苦了,每吐一个字,都是一身冷汗。
          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
          下半夜,叶明之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子眼里,闷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
          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了个人名,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名是自己爱人的名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下,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吐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一壶酒。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着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
          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泪了,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
          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泪开。
          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黄三费了九牛二成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又被黄三括回去的名字的人。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叶明之留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简洁有力,句短情长,令人回味无穷。如写叶明之感叹人狱已由春人秋时说道:“牢底坐穿吧。”
    B.小说写黄三送早饭时丢下一句“我也在坐牢”,通过语言表现出黄三虽身为狱警,但想与叶明之同甘共苦的心理。
    C.小说结尾“我就是他的遗书”与标题遥相呼应。同时也暗示了狱警黄三可能投奔革命,走上革命道路。
    D.小说善于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小说对黄三第二次哭泣没有直接交代原因,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黄三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6引用:2难度:0.2
  • 9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3)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4)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2引用:9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